怎麼讀研報選股(三)

  綜觀各大證券研究所的研究員風格有多種多樣。有的是看個股的形態推出應時的報告,類似於一般媒體的股評,這類報告往往推出時已經漲幅較大,而且已經脫離瞭底部,如果不能及時退出,十有八九會套。因此如何辨別非常重要。一般漲幅過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縮才能考慮。
  
  如果個股分析報告出現在股價相對底部,技術指標和均線系統均支持上漲,並且成交量放大,應及時介入。
  
  當然每天大量的分析報告並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僅僅是瞭解而已。對一些目前不具備買入條件的個股,應該把其存檔,一旦跟蹤一段時間,技術上符合介入要求,那時再拿出來仔細閱讀,可能更有價值。
  
  每天看大量的投資分析報告並不是僅僅為瞭做短線。俺的經驗是立足於中線選股,短線波段操作。中線選股的前提是看大量政策性的、宏觀面的基本分析報告以及行業的前景及相關數據分析。這樣一旦決定買入,就可以任憑大盤漲跌或者暫時的淺套都能淡然處置,這種持股的信心不是來自於什麼莊傢內幕消息,而是來自於對個股未來前景分析的胸有成竹。因此對每天大量的報告進行分類歸檔、跟蹤就非常重要瞭。
  
  基本面是一項極有趣的分析,分析正確時,那樣的樂趣快感教人難忘。正確的基本面分析是一項強而有力的工具,但如果錯誤的使用,後果會讓人失望且無法接受“怎樣會這樣“。以下這幾點,是大部份基本分析者容易犯的錯誤:

  1、將基本面資料當做時效性的判斷工具,一項分析的反應可能在3天後,也可能在3年後才出現,我們常會因為突然做出一個分析就認為是一個重大發現,急忙於市場建立部位,期待股價照我的分析而走,但市場反應出此消息或結果的時間,很難抓。將我們“瞬間發現“當做股價“此時該漲或該跌的依據“其實是很荒謬的。

  2、由真空角度看待基本面資料,換句話說,“利空消息到某個價位將不再是利空“,所以基本面本身應該是沒有所謂利多或利空,而是相對於“價位“而言,才有利多或利空存在。

  3、設定價格不可能低於實質價格,“實質價格未必是一個有力而有效的支撐“,有人就是不信邪,因為常常它還是會產生作用,過一段時間,股價常會回到“合理價位“,但記住,支撐不一定會發生在此時此刻,似乎還有其它因素我們會忽略瞭。同樣的,主力擁有某檔股票的成本,絕對有可能會跌破,主力雖有大量的股票,股價沒有百分之百必漲的那種事,主力也會賠錢。每次空頭走勢就會有人開始盤算主力的持股成本,認為此成本不會跌破,我認為不如將這個時間拿來算算自己的盈虧吧,“趨勢不會因為你拉瞭一個夥伴而反轉”。
  
  “我的電腦裡現在有1300份研究報告,每天整理報告需要15分鐘,看報告需要至少一個小時,往往剛看完概要,回頭一瞧股價已經起來瞭”,某券商投資部人士告訴記者,“連我們都這樣,一般的投資者又怎麼看得過來啊!”一位網名corner 的投資者在留帖時寫到,“體會頗深,報告隻看瞭一個題目或者簡介,這邊價格就已經上去瞭,還是比別人慢瞭半拍,有時候真是不到半天功夫”。
  
  除瞭內容龐大難以及時消化外,目前的研究報告還存在諸多客觀的弊端。
  
  首先是信息的不對稱。機構們可以通過花錢或者分倉的形式獲得第一手的權威報告,但對於眾多中小投資者而言,目前卻無較好的途徑獲得。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瞭信息的不對稱,某小股民便曾向記者抱怨,“往往是聽說某機構推出瞭研究報告,但我們卻難以看到,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股票往上漲。”
  
  其次是存在短期哄抬股價的可能。據瞭解,目前有些權威機構的研究報告在時間上有個先後問題,即依照客戶的重要程度依次發放報告,因此一份有份量報告的出臺,將會在不同投資者中產生一定的時滯。如果首先獲得報告的機構先行搶貨的話,後面得到報告的機構就不得不在相對高位買入,從而導致哄抬股價現象的出現。
  
  當報告的權威性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會產生道德風險,而報告中如果含有虛假成分,也必然會對機構的操作產生較大風險。“許多研究員對相關行業的跟蹤研究長達八、九年之久,和上市公司之間保持著非常好的人脈關系,如果他們想造假,確實難以控制”,國泰君安研究所副所長謝建軍博士表示。他同時強調,“由於我們一直強調研究的獨立性,不論是對於熟識的上市公司還是相對陌生的上市公司,研究員的分析結論都會力求客觀、公正。”
  
  此外,國內眾多研究機構目前也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如何兼顧研究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近幾年和客戶共同成長,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地位,但是也面臨著一個如何進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滿足客戶日益增長需求的問題。目前隨著基金數量大擴容、保險公司直接入市和銀行設立基金公司,客戶數量越來越多,對研究報告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如何在滿足數量需求的同時,仍然保證研究報告的高水平就成為一個問題。
  
  二是國內研究機構研究服務的同質化現象比較明顯。以個性化、差異化服務取勝的競爭格局還沒有形成,這就需要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研究機構有不同的市場定位。
  
  三是如何應對國際大行研究勢力對國內市場的滲透。“一些獲準進入國內A股市場的QFII,都在充實研究隊伍,境內研究機構與之相比,在研究工具的使用以及在全球視野下對投資的理解上還存在差距”,謝建軍表示,“這就需要我們拓寬研究視野,更多地重視定量研究,例如一些估值模型的應用。”
  
  研究報告具備如此大的威力,研究員作為無冕之王,必然創造一個腐敗滋生的肥沃土壤。如何在此環境下潔身自好、秉持原則,對研究機構和名牌研究員是一個考驗。已故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前董事長莊東辰博士,早在2001年就提出“綠色咨詢”的研究服務理念,帶領申萬研究所堅持走獨立的市場化之路,為投資者提供真實、準確、有效、恰當的研究咨詢信息。“綠色咨詢”,代表瞭獨立客觀的立場,代表瞭專業的信任,代表瞭投資人的“陽光利潤”。綠色咨詢還有一層涵義,就是不提供冗餘的信息,不追求長篇大論的無用文章。所有報告,基於必需、簡練、有效的原則,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給投資者。
  
  我是一個麻將高手,在沒有串通舞弊的情況下,我知道這是一個有關概率的遊戲。股市,就像參與人數無限多的麻將,它的不確定性更吸引我。我一直在尋找股市中遊戲的規則,而這個規則卻在不斷的變化。那是因為規則背後是人的心理,而這實在是天下最變化莫測的事物。

  索羅斯說過,要是數學傢能計算出每個交易對象的價值,那麼數學傢都是百萬富翁瞭。可悲的是,現在,中國國內投資行業頂禮膜拜的樣式統一、排版精美、運用各種估值方法的上市公司研究報告的撰寫人,不僅想做一個數學傢,更想成為公司的財務總監,他們總是喜歡去預測上市公司的每一個財務數據。而這種標準研究報告有著致命的邏輯缺陷。

  首先,標準研究報告要求撰寫報告的研究員有一個2-3年的盈利預測。盈利預測,讓我這個財務出身的人感到敬畏的字眼(我曾經負責公司內部的盈利預測。當我能不受任何限制的取得預測所需要的任何數據的時候,盈利預測都像一個飛鏢遊戲,投中靶心的概率微乎其微)。其實,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都不知道今年的業績到底是出0.75元/股還是0.80元/股,一個隻是聽董秘毫不耐煩地回答問題的研究員能預測上市公司2-3年的準確業績嗎?調節利潤有太多太多的手段與方法,實在不需要一一指出。一個銷售超過百億的公司,毛利率0.5%的變動,利潤總額就是5000萬元的差距。對於這,我們能說上市公司偏差0.5%的毛利率不符合實際情況,隱藏瞭利潤嗎?預付實際尚未發生的1億元的廣告費,而使當年利潤減少1億元,你能說這1億元不應該支出嗎?我們能判斷存貨已經不存在瞭,而是隱藏已經實現的銷售收入?以上問題,答案統統都是“不”。

  其次,是在準確的盈利預測的基礎上,根據精確的估值模型得出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錢。這就更給研究報告以令人肅然起敬的科學模樣瞭。當估值方法在中華大地大行其道的時候,就是FTC(英國的一個金融培訓機構)在中國大賺其錢的時候瞭。不知道有多少傢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花3萬元/天的價格聘請講著英文的投資大師來傳授估值模型瞭。這個價格還包括瞭對花費一半的時間的中文翻譯的費用。我相信,在四處巡講之後,翻譯也能講的跟這位大師一樣的好。若他的估值方法真的很管用,他早在華爾街叱詫風雲去瞭,還用賺口水錢麼?如果模型能夠管用,美聯儲需要的是一個輸入CPI、PPI、失業率就能計算出來利率應該是多少的模型,華爾街也不用費力地像對情人一樣癡迷地去捕捉格林斯潘的一句話、一個微笑甚至一個眼神的微妙含義瞭。

  如果說,上面兩點是關於技術和投資藝術的矛盾,那麼最後做出的投資建議就是毫無邏輯牽強附會。我研究過,大多數研究機構的報告都是根據預期股價上漲或下跌的幅度與大盤相比較做出的。比如,某研究機構“買入”評級的標準是6個月內,該股票與大盤相比上漲15%以上。估值模型有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兩種。絕對估值,例如現金流量貼現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它給出的是一個絕對值表示的股票價值。沒有與任何大盤預測發生聯系的過程,它怎麼能得出與大盤相比較的結論呢?再說相對估值模型,比若最簡單適用的當屬P/E估值方法,它是用該股票根據盈利預測得出的P/E值與可比公司的P/E值相比較得出的相對價值高低的結論。它的作用最多用來判斷這個公司的股票與同類公司相比是便宜還是昂貴,但跟大盤還相去甚遠。研究員怎麼能得出符合評級標準的結論呢?

  研究報告隻是一場遊戲的道具,遊戲的道具是否需要邏輯性也許要依賴遊戲的邏輯性。股市隻是一場關於心理的遊戲,邏輯不屬於評價它的標準之一。預期、跟風追捧、崩潰、貪婪、恐懼,這些僅僅跟心理活動相關聯的字樣才是打開阿裡巴巴大門的秘訣。巴菲特告訴我們,他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在眾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眾人貪婪的時候恐懼。

  在《華爾街的癮君子的自白》的書中,曾經是華爾街成功對沖基金經理的作者道出瞭遊戲的真相。華爾街遊戲的模式是,華爾街那些道貌岸然的投資銀行的分析師們從上市公司獲得業績預測,而所有的業績預測幾乎都低於實際。然後,上市公司再重新發佈他們新的業績狀況,華爾街的分析師們調高業績預測,戲劇性的結果就出現瞭:以先前預期支撐的股價在新的業績預測刺激下高漲。這是一個上市公司導演,而華爾街的分析師們傾情演出的經典名片。同時,這個名片隨著華爾街如好萊塢般風靡全球。可悲的是,我們也不能幸免。拾荒網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