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放量上漲與縮量上漲情況

技術研究;我們常說的技術分析,就是對證券的市場行為所作的分析。市場行為是什麼?它是指證券在市場中的表現。傳統的技術分析理論認為,市場行為包括價格、成交量、時間和空間四個要素。價格,就是證券價格取值的高低;空間,就是價格變化的幅度大小;成交量,是價格發生這些變化所伴隨的買賣交易量大小;時間,是價格完成這些變化所經過的時間長短。
但我認為,若僅僅評價一直股票的價格變化(漲跌情況),那麼,隻需要研究空間與時間這兩個變量就足夠瞭。空間與時間的不同組合,將產生不同的結果。比如,若將股價上漲空間簡化為大、中、小,將上漲時間簡化為短、中、長,那麼,這些空間和時間就可以組合出9種股票上漲類型。其中,短期能大漲的股票,屬於短線暴漲牛股,是短線客極力追逐的目標;長期能大漲的股票,屬於長線大牛股,是長期投資者理想的投資標的;而長期隻能小漲的股票,屬於蝸牛股或者烏龜股,沒有人喜歡。由於A股振蕩大,所以,投資者更應該關註和研究股市的短中期行為。

成交量是幹什麼用的?這個問題與價格趨勢有關。技術分析有三個最基本的假設,其中之一就是趨勢假設:價格沿著趨勢移動,並保持趨勢。這條假設認為,價格的運動具有慣性,如果沒有外力的影響,價格將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一般來說,一段時間內如果價格一直是持續上漲(或下降),那麼如果不出意外,價格也會按這一既定的方向繼續上漲(或下降),沒有理由改變原來已經存在的運動方向。該條假設具有強制性的成分,價格按照趨勢波動需要沒有“外力”影響的理想狀態下,但證券市場中的“外力”是隨時存在的,保持趨勢很不容易。

我們常說:“趨勢是朋友”,這句話本不錯,但你絕不能迷信,要時刻警惕這個“朋友”不知什麼時候會和你翻臉,而成為敵人。若將敵人錯認為朋友,那會要瞭你命的。所以,毛主席就曾說過,革命的首要問題,就是分清敵人和朋友。做股票也是一樣。但股票的復雜性在於,朋友和敵人總是不斷相互轉化的,或者說價格趨勢總是不斷變化的。而把握趨勢變化的關鍵,就是及早發現趨勢的轉折點。怎樣做到這一點呢?
這要談到股價所具有的二重性:從長期來看,股價由其內在價值決定,與市場操作行為無關;但從短期來看,股價卻與市場操作行為密切相關,它完全由供求關系決定——供小於求,股價上漲;供大於求,股價下跌;供求平衡,股價窄幅振蕩。而供求關系又由買賣雙方的實力決定——買方強大,賣方弱小,則求大於供(者說供小於求);賣方強大,買方弱小,則供大於求;賣買雙方力量均等,則供求平衡。而買賣雙方的力量情況,就是通過“價格變化+成交量變化”體現出來的。所以,發現趨勢的轉折點,就是要觀察“價格+成交量”的組合的變化情況。一般來說,在股價底部的放量上漲,或者在股價頂部的放量下跌,均是原有下跌趨勢或者上漲趨勢發生逆轉的信號。當然,具體情況會很復雜,但原則上應該如此。

因此,成交量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保持價格趨勢,二是扭轉價格趨勢。所以,通過成交量的連續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瞭解趨勢這個“朋友”會在何時翻臉。而趨勢的轉折點,是短線操作收益最大化所在,可謂短線操作的命門,對投機者來說,成交量是所有技術分析指標裡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說到這裡,我就可以開始談“縮量持續上漲和放量持續上漲的本質”的問題瞭。

要談“縮量持續上漲和放量持續上漲的本質”,就要談成交量的本質,而談成交量的本質,又必須先談成交的本質,它們是一環扣一環的關系,組成瞭清晰的邏輯鏈條。
所謂成交,就是指一項交易的成功。凡交易,一定是有買有賣的。在撮合成交的情況下,每一筆成交都意味著一個確定性的一買一賣的結果的確定。人們為什麼需要交易呢?對於以物易物的交易,這應該很好理解,因為不同的交易者有不同的物質消費需求。但是,對於同一隻股票的交易,買賣雙方又是基於什麼樣的心理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瞭股票買賣的本質問題。我認為,投資者買賣股票,是由對於股票的不同的心理預期決定的,或者說,心理預期決定股票的買賣行為。凡是來股市的投資者,都抱著賺錢的目的,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當投資者預期股票的未來看好,股價會上漲時,他就會買入;反之,則會賣出。由於不同的人之間在各個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差異,對於不同事物以及同樣事物的判斷方法和結果都很不相同,而股價又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人對於影響股價不同因素的不同評價,就會對股價未來走勢產生不同的判斷結果,從而對股價走勢產生不同的心理預期,有的人認為會漲,而同時有人認為會跌。看跌的人將股票賣給看漲的人,一筆股票就成交瞭。由於整個市場充斥著無數的看多和看空的投資者,於是乎,每天就產生瞭無數的交易,這種交易的強度就可用成交量來衡量。

所以,成交量表面看是記錄瞭買賣雙方的交易數量,但它的本質是用來衡量股票交易的強度的,股票交易強度越高,成交量越大,反之,若股票交易強度越低,成交量越小。成交量與股價有什麼關系呢?
一般來說,一方面,決定能否成交的是賣方,若一隻股票不能夠賣出,如,原先不能流通的法人股或者未解禁的大小非等,或者沒有人願意賣出,如,2000年B股市場向國內投資者開放的前5個交易日,因無人賣出,整個B股市場連續5個漲停板空漲5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很多人願意買,也無法成交。另一方面,決定股價漲跌的是買方。在理論上,若沒有買方,賣方給出任何價位均不能夠成交。

當然,在實際中,市場是不可能沒有買方的,但買方的出價和買盤量卻是決定股價的決定性力量。若買方看好一隻股票而在某一個價位連續買進,那麼,完全可以將該價位的賣盤全部吃光。在這個價位已無賣盤的情況下,若買方繼續看好該股票,還要買進,那麼,買方就會將買入價格上調,這個過程不斷進行下去,買方就會將股價不斷推高。
那麼,決定買方繼續買進的預期是什麼呢?決定買方預期的有三個因素:一是基本面,當股票的基本面向好時,投資者會預期股價上漲,從而買進;二是價格趨勢,當價格趨勢處於上升時,投資者會認為該趨勢能夠保持,買入後能夠搭上順風車而獲利,於是買進;三是市場環境,當大盤上漲或者目標股票所在板塊上漲時,因投資者預期該股會因比價效應而補漲,也會買進。當市場的大多數投資者對於以上的三個因素形成一種共同意識,那麼,就會采取一致性的買入行動,從而造成股價不斷上漲。

當然,在實際情況下,由於不同投資者的個性差異,會對以上三個因素的理解產生偏差,從而造成買方陣營的聯盟會不斷出現松動,直至最後瓦解。從理論上說,隻要買方願意且有足夠的實力,就可以將所有賣盤全部吃光,隨後就將股價炒到任意高度。這個看似簡單的想法,實際上就是莊傢坐莊的理論基礎之一。對於絕大多數的非莊股來說,“買方聯盟”不能夠像莊傢這樣單一的大買傢那樣穩固,而造成“買方聯盟”最終崩解的就是“估值偏差”。

股票並非虛擬物,而是有其特定價值的,它是投資價值與投機價值之和。若一隻股票價格遠遠高於其投資與投機價值之和,那麼,投資者買進意願就會降低,甚至不願再買進,在買盤減少或者沒有買盤的情況下,股價必然會下跌。這說的是股價見頂的情況。在股價還沒有見頂的情況下,即使股價仍處於上漲狀態,因不同買者對於股票估值產生偏差,就會造成不斷有買者因覺得股價高估而退出“買方聯盟”,而使得買者越來越少,直至買賣雙方力量對比發生逆轉。
從投資者個體來看,市場永遠存在兩類相互對立的投資者:買入者和賣出者,或者說多頭和空頭。多頭是資金持有者,而空頭就是股票持有者。股票市場的所有交易,就是多空雙方的股票和資金的不斷轉化。股市的復雜和多變在於,從整個市場的層面來說,多空雙方並非截然對立的,而是隨時相互轉換的。當多頭將資金買成股票後,他就由資金持有者變為瞭股票持有者,成為瞭潛在空頭;而空頭將股票賣出變現後,他就由股票持有者變為瞭資金持有者,而成為瞭潛在多頭。多空雙方的轉換關系如下圖所示:

深度解析放量上漲與縮量上漲情況

決定股價漲跌的是買方,而決定是否成交的是賣方。那麼,決定一隻股票成交量大小的是哪一方呢?從根本上來說,應該是賣方,若賣方不賣出股票,或者惜售,則難有成交量放出。我們可以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加以說明。比如,一隻股票在漲停板上封上瞭巨量,此時,買方的買入意願極其強烈,但若賣方惜售,那麼,在漲停板上的成交量就會很少,甚至沒有成交;若賣方堅決賣出,那麼,在漲停板上的成交量就會很大,甚至換手率可以高達50%以上。再如,在新股上市首日,因賣方積極拋售,新股首日換手率最高可達95%!所以,股票的放量,首先是空頭大肆拋售,其次才是多頭全部接盤的結果。

對於某一隻特定的股票來說,多頭和空頭都來源於兩個方面:多頭是來自新多和空翻多,而空頭是來自套牢盤和獲利盤(多翻空)。所謂新多,是指新增的買入者,帶來的是新增的資金。所謂空翻多,是指原先的空頭在將某隻股票賣出變現後,發現賣錯瞭又重新買進該股,帶來的是存量的資金。

我們常說的放量上漲和縮量上漲,隻是一種籠統的說法,其中有很多細節問題需要搞清楚。

總體來說,放量上漲有三種形式:

其一,是短暫放量,出現“先放量、後縮量”的情況,如某隻股票在某一天或者某幾天的大漲時放出巨量,其後成交量會逐漸減少,而形成縮量上漲的態勢。如,因突發性利好而出現連續漲停板的股票,往往會在第三個或者第四個漲停板出現一次天量,隨後股價仍會繼續大漲,但成交量卻逐漸降低,形成縮量上漲。如,成飛集成在2010年7月至9月的暴漲走勢:

深度解析放量上漲與縮量上漲情況

之所以出現“先放量、後縮量”的情況,是因為這類股票均為題材股,其題材很難定量估值,這就造成多空分歧巨大:空頭堅決賣出,而多頭堅決買進,形成多空大戰而放出天量。但我前面說過,決定股價上漲的最終力量是多頭,在空頭將幾乎所有籌碼拋空後,待多頭繼續大舉買進時,發現股票的拋盤減少瞭很多,即使股價繼續暴漲,因空頭衰竭,再也放不出巨量來瞭。在第三個或者第四個漲停板易於出現天量,其原因是在該價位,多頭會受到套牢盤和短線獲利盤的雙重打壓,拋壓最沉重,一旦沖過這個區域,套牢盤基本上就被消滅瞭,隻剩下獲利盤,賣壓減少一半,於是成交量出現逐漸萎縮之勢。
其二,是持續放量,成交量越來越大,直至股價見頂時達到天量,出現所謂“天量天價”。如,2010年7月至9月棕櫚園林的走勢圖:

深度解析放量上漲與縮量上漲情況

之所以出現持續放量,直至“天量天價”,是因為這類股票一般屬於績優成長股,或者是“績優+高送股”股。但股價在啟動之初,該類股票並未公告好業績或者高送股的信息,隻是內幕人士或者莊傢提前知道消息而在持續買進,造成股價不溫不火連續上漲,成交量平穩或者逐漸放大。直至公司公告業績暴增以及高送股的大利好後,市場人氣才被陡然點燃,買盤洶湧,股價暴漲,而此時那些“先知先覺”的低位買進者,正好投市場所好,大肆賣出,形成股價在最高位大出貨的局面。
三是間歇式放量,出現“先放量、後縮量、再放量”的情況。如,2010年7月至11月中科三環的走勢圖:

深度解析放量上漲與縮量上漲情況

之所以出現“先放量、後縮量、再放量”的情況,是因為這類股票往往具有很大的炒作題材,股價會出現兩波以上的主升浪。在其第一波主升浪時,市場還未充分認識到其題材價值,第一輪主升浪主要是主力操作的結果,基本上是主力的吸貨階段。第一波主升浪放量的位置,就是主力將主要賣盤強力吃掉的位置。在消滅掉主要賣盤後,主力就讓股價自由振蕩一段時間,以清洗最後的浮籌,在此階段,成交量是逐漸萎縮的,但由於主力不出貨並適當護盤,股價也掉不下來。待到時機成熟,該股的題材被市場廣泛認同,那麼,主力會發動第二波主升浪,在這輪主升浪的最高點附近,主力會大舉出貨,從而出現另一個“天量天價”。

以上就是放量上漲的三種形式及其本質。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