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07年那時炒股,我印象很深,有朋友做瞭一套量化系統需要每天跟蹤全市場A股,因為不斷會有新上市的企業出現,我隔三差五就要手動添加一遍,我記得當時的股票監控池從最初的600、700傢個股,到瞭10年這個數字突破瞭四位數,再到今年的3600+,還沒有算上新三板10000+的企業。科創板這次又是一下擴容300E的規模,目測後續的增發速度也將是有增無減。
在大擴容的政策背景下,管理層也是意識到A股市場存在以來的頑疾,退市問題。以海外市場作例,道瓊斯板塊每年的退市率是6%,納斯達克是8%,正因為每年不斷換血,從制度上淘汰掉不再具有價值的上市公司,才能對沖掉不斷發行上市公司所帶來的供需失衡。這個數字如果換做A股市場,我們每年大約需退掉250傢左右才算和國際接軌。今年已經看到這個苗頭,以後也會延續,伴隨著我們擴容的提速,這個每年的退市比例甚至還可能超過美國市場的水準。
市場大擴容後,無論有沒有嚴厲的退市制度,最終造成的現象是一致的。假設缺乏有效的退市制度,供需平衡開始慢慢打破,A股市場的流動性溢價降低,從16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資金還是朝著市場中的核心資產抱團,剩下的80%個股從長期持有的角度看最終是0收益或者負收益,也就是說這些品種隻剩下瞭短期波動的價差機會,不再擁有長期上升的增值價值。新三板市場是一個典型的供需端完全失衡的市場,整個市場一年的日均交投隻有3、5E
如果退市制度可以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繼續執行下去成為一種常態制度。那麼那些質量比較差的上市公司,依然會存在某年某月某日突然被退市的情況,大量的資金同樣會選擇抱團核心資產。
從投機端來說,因為大部分時間伴隨著流動性的不足,就是短線賭博,資金也開始朝著概念中的頭部品種去抱團,也是差不多從16年後中長線資金抱團核心資產品種開始,大約18年後A股的短線交易中,連板數量、四板以上數量的品種開始大幅上升,16年全年,前一日漲停,後一日盤中依然能觸摸到漲停的品種是1562傢(連板品種),17年這個數字是1300+,18年突然上升到瞭2500+,今年才過去的七個月,這個數字已經到瞭2500+,追平瞭去年全年,隻比15年前七個月落後一點點。但今年前七個月的整體賺錢效應和15年卻沒有可比性。這兩年市場犧牲瞭底下跟風品種的流動性,大部分短線資金寧可給溢價紮領漲品種,也不願去參與下底下的跟風品種。從時間點上來看,中長線資金看得比較遠,率先做出反應,崇尚短視造就精準的短線投機資金在對市場可能發生的長遠改變的反應上相對長線資金滯後1~2年也是極為合理的。
當然數據給我們的啟示也是很值得深思。在14、16、17這三年觸摸連板的數量較低的幾年中,連板品種的勝率和盈虧比達到瞭一個高潮,這三年裡數據的統計是隻要觸摸到連板無腦買入,無論當天開板與否,堅持到第二天尾盤無腦賣出,這三年中筆均收益卻是正值,14年為0.35%,16年為0.95%,17年為2.30%(已扣除4月份前5個交易日雄安品種的連板數據),大傢要註意是無腦買入的超低門檻。但是18和19年的收益率數據卻是慘不忍睹,18年的每筆虧損高達-0.98%,今年的筆均虧損達到-1.27%,伴隨著連板傢數大增,高位連板品種不再是稀缺品種,導致瞭博弈加劇。也就是說,短線投機資金都知道市場開始越來越難做,越來越註重抱團高位品種,但是整體收益率依然在負值中不斷新低。
在國內資本市場全方位的擴容,退市制度又剛開始還沒有看到成效之時,我認為短線交易應註重以下幾點:
1、註意節奏
現在做短線應該更註重節奏,需要投資人具備在交易中識別輕重緩急主次的能力與堅忍的耐心,主要行情階段、次要行情階段,無行情階段的劃分越來越開始涇渭分明。在不同行情階段中交易結果的差異化開始體現,同樣的一套短線交易系統,從行情好賺10%,行情不好賺3%或不賺錢,逐漸演變至行情好賺20%,行情不好虧10%,每天上去擼一發,每天追逐高位品種,數據上的反映已經很難再適應當前的市場風格。市場也正在逐漸失去這樣的交易條件與土壤。
2、嘗試新的生命形態
最近兩年高位品種數量呈現出的爆發態勢和已經成為現實的常態化,意味著市場大眾開始接受強者恒強的交易理念,從表面上看這是市場進步的標志與象征,從深層次分析,短線博弈的零和規律如果依然行之有效,那麼常態化的東西必然又很難具有長期盈利的可能。數據逐漸反映出大眾近兩年盲目追高、全民追高的同時,另一面數據也反映出首板模式的盈虧比開始大幅上升。這讓我想瞭三體小說中的橋段,兩個外星文明在遙遠的宇宙邊界展開瞭一場史詩般的宏偉戰爭,其中一方因為戰局的不利,提前開始適應看似更為低等的二維化生命形態,最終用二向箔將一片星系化為二維世界,所有隻能存活在三維層面的物種被滅絕。拾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