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指期貨的到期日效應是指,在股指期貨到期日,現貨市場的交易量、價格波動率和價格變化與平常情況有明顯差異。
海外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對現貨市場而言,存在股指期貨到期日效應。尤其是在股指期貨、股指期權及個股期權同時到期的時候,這種到期日效應更為明顯。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在股指期貨合約的到期日,現貨市場的成交量會異常放大,波動率的變化卻不確定,盡管可能存在一定的價格反轉現象,但價格反轉的幅度較為有限。
1。交易量:異常放大
Stoll和Whaley采用1982年5月—1985年12月的S&P500指數期貨的數據研究發現,在股指期貨合約的到期日,現貨市場最後一小時比非到期日有較大的成交量,尤其是在指數期貨、期權和股票期權同時到期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Feinstein和Goetzmann、Herbst和Maberly、Hancock、Chen和Willams在對“三重巫時間”進行研究時也得出瞭相似結論。
2。價格波動率:變化不確定
從海外的實證研究結果來看,對股指期貨到期日效應的價格波動率變化存在不同的結論。
股指期貨到期日效應的價格波動率變化
註:以上結論根據相關文獻整理而得
3。價格變化:反轉效應不顯著
從海外的實證研究結果來看,盡管多數研究發現股指期貨到期日效應的價格變化出現價格反轉的現象,但反轉的程度均較為有限。Stoll和Whaley對1987年6月以前的S&P500指數到期日價格反轉效應進行瞭研究,發現S&P500指數星期一開盤相對於到期日星期五收盤有平均0.364%的反轉,顯著高於非到期日的0.074%,反轉表明價格上漲後出現下跌。Karolyi對日經225指數的研究也得到瞭類似的結論,他發現,1988年5月—1991年11月間,日經225股指期貨到期日股票市場價格出現反轉效應,但反轉的幅度有限,約為0.20%。不過,Stoll和Whaley對澳大利亞的研究卻顯示,到期日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價格效應。
股指期貨到期日效應之成因
Stoll和Whaley、Bollen和Whaley等人的研究認為,股指期貨到期日效應的成因在於股指期貨的交割制度。具體來說,就是隨著股指期貨合約的到期交割,期現套利、套期保值以及投機這三種交易行為根據股指期貨合約的交割制度而在到期日博弈加劇,從而引發瞭股指期貨的到期日效應。所以,股指期貨交割結算價格的計算方法、投資者結構與行為以及期貨合約的到期日是決定股指期貨到期日效應的主要因素。
1。股指期貨交割結算價格的計算方法
總體上看,全球各市場股指期貨的交割結算價主要采取以下幾種確定方式:最後交易日現貨市場收盤前一段時間的平均價格、最後交易日現貨市場收盤價以及現貨市場特別開盤價。
主要市場股指期貨交割結算價計算方法
Stoll和Whaley將股指期貨的交割結算價統歸為兩類:單一價格和平均價格,並對其進行瞭分析。對於期現套利和套期保值交易而言,其效率依賴於現貨與期貨價格的收斂程度,而單一價格的結算方式能保證兩者的收斂。不過,單一價格容易使市場出現操縱行為。同時,在單一價格的結算方式下,期現套利交易者頭寸瞭結的時點極其集中,如果市場的深度不足以吸收期現套利者集中瞭結,則市場將出現劇烈波動;而如果投機者預期到期現套利者的集中瞭結,並對其“狙擊”,市場的波動將更為劇烈。相對於單一價格而言,操縱平均結算價格的難度較大。盡管期現套利者瞭結頭寸的時間同樣可以預期,但其頭寸瞭結在時間分佈上較為均勻,對市場的沖擊也將較為緩和。同時,投機者“狙擊”期現套利者頭寸瞭結的時間也相應得到瞭分散,這使得其對市場波動的影響有所緩和。
2。投資者結構與行為
市場上的投資者由投機者、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構成。如果股指期貨合約交割結算價格容易被操縱,投機者預期到這一行為後,將加入操縱市場的行列,市場波動將更為劇烈。如果市場期現套利者眾多,期貨合約到期日集中瞭結的壓力將加大市場波動的壓力,同時如果其瞭結頭寸的時間容易預期,投機者的“狙擊”將進一步加劇市場的波動。對於套期保值,特別是資產組合保險而言,如果市場出現突發性波動,則資產組合所有者的操作策略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的波動。假如股票市場價格突然下降,根據資產組合理論,其需要賣出一定數量的股指期貨合約進行套期保值,這一行為可能加劇期貨價格的下跌,並引發現貨價格進一步下跌,從而形成股市和期市螺旋下跌的惡性循環。
3。期貨合約的到期日
從股票現貨市場來看,其自身也存在明顯的“日歷效應”,比如,換月效應、半月效應、第三月效應、一月效應、周一效應、周五效應、假日效應等等。如果“日歷效應”與股指期貨到期日重合,市場的波動將進一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