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股指期貨價量變化進行短期擇時

價格發現是股指期貨最主要功能之一。除股指期貨盤中對指數具有顯著價格發現作用外(領先1-2分鐘較為顯著),股指期貨能否更早地“預知”短股指期貨數走勢,進而指導現貨市場投資、構建現貨及期貨市場交易策略,也是市場關心的問題。我們主要從股指期貨開盤定價、現貨收盤後的盤後定價、價差、主力持倉、市場成交與持倉等角度,分析能否對短期市場走勢(尤其是T+1日)做出判斷。

第一,基於股指期貨對滬深300指數開盤的提示作用。通過股指期貨開盤漲跌判斷當日指數開盤漲跌的平均成功概率約80%、近期更高。盡管隔夜美歐市場漲跌對主力合約及滬深300指數漲跌的平均預測成功概率約為50%,但8月份預測效果較好,超過65%。

第二,基於股指期貨對滬深300指數短期漲跌的預測。通過股指期貨盤後漲跌預測次日滬深300漲跌的效果較好,概率為59.3%。特別是8月份預測成功概率顯著上升,IF1008為主力合約時,其預測成功概率高達81%。利用該指標構建交易策略(預測上漲即對指數做多、下跌對指數做空),累計收益率為27.4%,而同期主力合約下跌-13.7%。

對中金所公佈前20大會員持倉量變化的分類分析(我們將前20大會員分不同集合進行探討:前5大、前10大、前20大和全面結算會員等)發現,從預測概率及預測穩定性看,基於前20大會員凈持倉變化的預測效果較好,時間上,以對T+1日滬深300漲跌的預測效果最好。

第三,基於主力合約價差、持倉、成交對短股指期貨數漲跌的預測。如果基於單一指標判斷,價差變化的預測顯著占優,而成交量、持倉量變化的預測準確率較低。在基於單一指標的檢驗中,以1日趨勢即T對T+1日滬深300漲跌預測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最好。在多指標聯合檢驗中,主要考慮各指標同向變動的情況。從結果上看,多指標(如基於價差成交持倉的聯合判斷)對滬深300預測的準確性,總體概率高於單一指標。

如何解釋價量指標的判斷失效?比如,我們以前20大會員凈持倉為例,我們發現:(1)合約到期日前後,預測效果不夠穩定,移倉時間、規模與交易行為的不確定性,使得該指標的預測打折扣,如6月合約到期日前後5天連續判斷錯誤(這樣的情形並不多見);(2)市場階段、基差變化、投資者參與度(如入市比例與交易頭寸)影響投資者行為(如套利、alpha與套保等),而這將直接影響主力合約的持倉變化。如,當某些交易日出現基差放大(例如大於1%)時,且伴隨賣單增加,可能為套利行為介入,此時判斷可能失效;(3)有時需要結合持倉的變化幅度,有時當持倉量變化很小,對市場的短期判斷也會失效。但從我們的統計來看,基於顯著持倉量變化的判斷準確概率並未明顯提升;(4)多空方的持倉變化水平也會影響預測有效性,畢竟,投資者參與度更高、持倉量越大,越能體現主力的看法;(5)長假效應的影響,目前尚不明確,但從股指期貨上市以來的部分短假來看,似乎五一前後的判斷錯誤率更高。值得註意的是,伴隨中秋和國慶長假,9月合約到期後,10月合約僅有11個交易日,長假效應對投資者投資行為、以及基差變化很可能產生影響;(5)凈持倉變動無法充分反映即時的國內宏觀基本面信息、外圍股市等因素的影響;(6)我們僅判斷瞭短期市場的方向,而未判斷幅度,事實上,在判斷失效的交易日中,有些交易日的漲跌幅度很小(當然,判斷正確的交易日,也存在同樣的情形);(7)主力也會發表錯誤的看法,畢竟,目前市場的參與度還有待提升,機構才剛剛進入,股市主力投資者尚未大量介入等。

基於其他價量指標的判斷也是如此。總的來看,上述變量作為投資者行為的結果,在作為判斷短期市場走勢的指標時,需結合多種因素進行使用,而非機械判斷。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