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他@張健平 總能結合生活工作中的經歷,找到合適的股票,重倉長期持有。18年股海沉浮,兩輪牛熊,前後堅持重倉的4隻股票給他帶來瞭豐厚的收益。他喜歡謹慎的選股,對心儀的優質成長股,被低估時加大投入,合理估值慢慢定投,標的估值快速攀升,便將剩餘的資金投資到選定的其它優秀標的物上。通過重倉自己選的優質標的,做自己的牛市。————正文————問:您入市幾年瞭?整體收益如何?張健平:我入市有18年瞭,沒有計算具體的收益率,但目前的市值以及幾套房子,都是通過股市賺取的,綜合起來剛好八位數左右,主要得益於05-07年以及13-15年的兩波牛市。投資的資金來源,絕大部分是2003年以後的工作收入。真正入市是大一軍訓後,彼時我參加瞭1997年10月的中山大學經濟學社搞的模擬股指期貨活動,獲得不錯的成績後,將親戚給予的10000元高考獎勵金拿去學校旁邊的南方證券營業部開戶,正式成為一名散戶。“世間萬物都是以相近的邏輯運作,一通百通”問:能簡要的描述下您的投資成長之路嗎?張健平:高中時期,我大量地閱讀瞭有關香港富豪的發傢史,開始對金融和地產產生興趣;大學報瞭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國際金融專業,在領取高考錄取通知書後立馬開通股票賬戶。大學期間,我參加過學校社團舉辦的模擬股指期貨和美股日內交易(Daytrader)的投資大賽,表現都還不錯。記得大四下學期的美股日內交易模擬期指大賽,我成為該組30名學員中的最後兩位被淘汰者之一,印象深刻的是我最終被“中美軍機撞擊事件”引發的瞬間波動所淘汰。此後,我暫停瞭投資,踏入瞭當時流行的創業之路。2003年中,因非典我被困北京,公司業務無法進行。我開始大量閱讀機構研究報告,吸收當時興起的以公募基金為首的價值投資理念。從那時開始,我養成每天閱讀、抄寫、評論的習慣。回到傢鄉後,我有瞭更多的時間閱讀和思考,此階段是我的股市資金和房產投資的資金原始積累階段,數年的定投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部分兌現。當然,一半的資金最終深套在股市中,這部分資金從最頂峰下來的最大縮水程度一度達到70%。幸運的是,當時我並沒有融資,全是自有資金,且並不急用。我在地產公司熟悉瞭地產行業的情況,在券商工作完善瞭對市場投資品體系的認識,再加上大量的閱讀,特別是有關巴菲特、查理·芒格、彼得·林奇等投資人的相關著作以及國內高善文、程定華等優秀人士的理論,我逐漸完善瞭自己投資理念體系。時候看,在我過往的投資經歷中,已經涵蓋瞭績優、成長、定投、資產配置等投資方法,但都是自發的投資意識。直到在券商工作後,我才開始將上述自發形成的朦朧投資意識,發展為成型的理念體系。從朦朧意識到投資體系的量變到質變過程,非常感謝雪球的助推作用——當年雪球上的討論,對我而言就像一本“武功秘籍”或者“大還丹”,使我以更快的速度提升功力!2013年6月,在成為職業投資者後,我開始更大范圍的閱讀,包括歷史、政治、科學、哲學等等,開始發現世間萬物都是以相近的邏輯運作,一通百通的。這些觀點,又通過寫投資評論和書評,進一步融匯到我的思想中,目前仍在進化中。問:您是將理念落實到行動上的,從而獲得不錯的收益的?張健平:從大學的懵懵懂懂,到像散戶短線交易,學習技術分析;工作後,接觸瞭互聯網、智能系統、大宗商品等實業後,開始懂得分析企業基本面,但仍處於非常機械化的看報表數字比劃階段,生搬硬套“價值投資”理念,不過,好的地方是養成瞭長期投資優質股、定投加倉、以及資產配置等理念,壞的地方在於不懂得經濟周期的起伏,不懂得具體分析企業的商業模式和具體到經營層面的東西。在接近30歲時開竅,開始瞭大量閱讀、寫作的投資生活,同時在房地產和證券公司也得到瞭系統性的鍛煉,投資理念逐漸成型,懂得理解經濟大環境的周期起伏,懂得理解不同類型企業的商業模式特征,懂得在投資中加入人性的因素,懂得從老板和管理層的講話和行為模式中印證自己的判斷等等,這時候才是我真正意義的投資。這些理念,落實到我的投資行動上,包括:A.尋找優質的藍籌股和成長股,進行動態平衡配置——比如目前藍籌股和成長股的均衡配置;B.在股市、房產和現金中進行資產配置,同樣是根據各自的相對估值水平進行動態平衡,並保證現金流——比如房產和股票資產的均衡配置,並在適當時候釋放某種資產的現金流提供給另一種資產;C.對於優質的投資標的,在一個合理的位置上進行長線投資,並利用現金流進行定投——這點我在2004年就開始瞭;D.淡化對報表數字的精確測算,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企業的商業模式、管理層、未來轉變空間等較為模糊的地方,以“模糊的正確”作為行為準則,力求避免“精確的錯誤”——不以低估值作為投資的“安全邊際”,而是從行業和企業的經營層面去尋找“安全邊際”。“一個職業投資者到瞭40歲才會真正成熟”問:您的實業經歷也比較豐富,能否講一下您的工作經歷,這對您投資有什麼影響?張健平:我的工作經歷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階段,2001年初到2003年底。我在2001年畢業,畢業的前一年,我開始在三位94屆師兄的創業公司工作,主要業務為“智能一卡通”,是從“校園一卡通”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公司已經獲得100萬風投,我是第8名員工,跟隨一名創始人負責校園開業務開拓。在2002年,我們通過瞭一傢臺灣廠商的財務考勤,進入法律考勤階段,有望在2002年完成A輪融資。但互聯網的冬天已經悄然而至,加上2002年下半年我們開始進軍北京的高校市場不久就遇上瞭“非典”,公司最終拆夥,我在2003年10月離職。這段創業的時期,給瞭我日後投資成長型企業的啟蒙教育。第二階段,2003年底到2007年中。2003年底,我回到傢鄉,一個珠三角城市,進入一傢隻有5個人的私人貿易公司,做塑料顆粒進口業務。由於那幾年是大宗商品的大牛市,所以收入不錯,保證瞭我不斷定投股市的能力。由於塑膠屬於石油衍生品,由此我必須時刻跟蹤、學習有關大宗商品的趨勢和知識,這為投資$馳宏鋅鍺(SH600497)$ 獲得400%的收益提供瞭支撐,雖然事後看來這種認識並不全面。2007年中到2013年中,我經歷瞭三傢公司,這時期是我確立自己的理想——“獨立投資人”的準備階段。在2007年中,即將30而立的我已經擁有2套房子,以及七位數的股票市值,我認為自己可以為理想而奮鬥瞭,於是離開瞭貿易公司,開始尋找自己的理想工作——房地產行業或金融行業。適時,一傢規模很大的地產公司即將進入老傢所在的城市並帶來其最高端的地產品牌——珠江地產的帝景系列。此後一年時間,我經歷瞭珠江帝景灣從籌備到開盤到第一期清盤的整個過程,熟悉瞭地產行業的運作規則——這可以算是日後投資$世聯行(SZ002285)$ 的啟蒙,“地產+成長”。此後五年,我分別在安信證券和銀河證券兩傢國有大型券商工作,我的金融知識得到瞭系統性的完善,對從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到索羅斯的“反身性”等理論和實踐,有瞭大量的閱讀、思考和實踐。我從事各種不同的行業,都是零零碎碎的累積,讓我在對不同行業的特征有一個非常近距離的觀察和實踐。日後當我思考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商業模式和內部運作(包括經營、營銷、現金流、人才、管理層等)時,就不再是憑空想象。在20-30歲的時候有這些積累,也許對於投資生涯初期的幫助不大,那時候就是純粹的技術分析和以報表為主體的基本面分析,但越往後,到瞭要分析經濟周期中的趨勢,以及行業和企業內部的細節時,這些經歷的幫助就非常大瞭。我可以更快的理解商業模式,而對行業的趨勢和企業的運作也更容易理解瞭。2013年6月,我離開安信證券成為一名獨立投資者,開始為自己在40歲(2017年)發行陽光私募而做努力。為什麼一定要40歲,因為查理·芒格說過:一個職業投資者要到瞭40歲才會真正成熟。我依然需要更多的磨練,比如這一次的杠桿牛熊轉換,又為我上瞭寶貴的一課。問:這就究竟是怎樣的一課?張健平:在我過往的投資經歷中,沒有嘗試過使用杠桿,所以第一課就是學習如何使用杠桿,包括抵押物、杠桿率、折算率等知識;第二課就是在杠桿作用於市場的時候,投資者心理如何影響著市場的走勢,分別在溫和杠桿階段、瘋狂杠桿階段、杠桿崩潰階段;第三就是如何在這種杠桿市場保持適當進取但又不危及本金的平衡。“主要盈利來源於重倉堅守的四隻股票”問:您這些年的收益主要來自那幾隻股票或是哪些行業?張健平:有四隻股票是我這麼多年來主要的投資收益來源:2005年股改後的$中集集團(SZ000039)$ 。自2003年我回到傢鄉工作後,就一直用工資收入定投中集集團,在經歷瞭長期的低迷後,迎來瞭股改,送股加上股價上漲,令我的長期本金投入獲得瞭100%的收益,當時的投資理念非常不成熟,隻是伴隨著當時公募基金價值投資理念興起的,而集中定投優質企業,非常單純;2006年6月到2007年5月的馳宏鋅鍺,從2006年6月起,我將中集集團的資金轉入馳宏鋅鍺,30元左右買入並持續的將工資收入用來定投,在75元的位置我提取瞭部分資金買瞭第一套房子。一年後,在創A股市場最高送配和分紅記錄的10送10派30元的除權當天,以150元左右價格出清,收益率約為300%。這是我親歷的第一次泡沫,利用這筆錢我又快速的投資瞭兩套房子,隻是剛給瞭首付就經歷泡沫破滅。投資馳宏鋅鍺的理由有兩個,第一我當時從事石油衍生品的貿易工作,在跟蹤銅鋅鉛錫等有色金屬的價格趨勢過程中,我發現馳宏鋅鍺的股價遠遠滯後於其產品“鋅”的價格上升速度,這造成瞭其預期市盈率PE遠遠落後於市場。這就是當時堅定持有並定投的唯一原因,這種低估值價值投資理念非常樸素,當然也帶來瞭日後泡沫破滅時在券商股上的重大虧損。究其原因,無非就是不懂得“價值陷阱”,即資源、券商等強周期股,其估值最低的時候也正是股價高點;2011年11月至2015年6月的世聯行,最高收益率達到1200%(不含杠桿),泡沫破滅後到今天的收益率900%。泡沫破滅後的結果看,最賺錢的部分來源於前期的投入,包括原有本金、工資定投以及13年6月“錢荒”期間抵押房子加倉,而2014年12月市場泡沫化以後,所獲得的利潤隻能保留3/4。這項投資仍在延續。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的$格力電器(SZ000651)$ ,收益率100%。我是格力的長期觀察者,但在之前我的所有資金都投入到世聯行身上,直到2014年12月我意識到世聯行的估值開始透支未來業績,遂開始逐步減倉,並將這部分資金投入到東方園林和格力電器兩個標的上,選擇格力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高息低估值的績優藍籌股,而且其商業模式有很強大的護城河,公司本身也隱藏瞭相當的利潤去應對未來,當然也包括董明珠的魅力。我將這筆收益視為運氣使然,源於我非常幸運的在2015年7月2日,即格力10送10派30元(恰好與當年的馳宏鋅鍺一樣)前一天,把格力清倉瞭。當時的想法隻有一個,就是減倉避險,因為大盤在半個月前已經開始大幅下挫,而格力此階段獲得瞭很高的相對收益,且我的$東方園林(SZ002310)$ 在高位停牌,所以我就決定清倉格力,提升融資的維持擔保比例,以避免重大風險。清倉格力後,我還清瞭融資,並獲得瞭現金,這筆錢在7/8月逐漸重新投入到世聯行上去。問:買馳宏鋅鍺的時候,沒意識到低市盈率買周期股是大陷阱?張健平:是的。直到我開始在券商工作,開始系統的閱讀和思考不同類型企業的商業模式時,才意識到周期性行業,特別是像券商、資源等強周期性行業,其業績最好、預期估值最低的時候,恰好是周期頂峰之時。我在當時隻是非常幸運的在一個周期的頂峰賣掉馳宏鋅鍺兌現收益,並將部分資產配置到房地產中,而剩下的資產,則再度陷入瞭券商股(吉林敖東)的“價值陷阱”中。問:能講講投資世聯行的心路歷程嗎?張健平:投資世聯行是從2011年底至今,可以分為幾個階段:A.在2007年我開始從事房地產工作後,就認識世聯行這傢業內最優秀的顧問公司;我曾經看過世聯行做的PPT方案,其質量遠遠超出瞭開發商自有策劃部門所做的方案,由此對公司的能力有瞭初步的認識;B.自2009年世聯行上市後我便一直關註,在我寫作的《每日Ping論》中,世聯成為我重點跟蹤的成長股系列中的第一股;C.跟蹤到2011年中,政府開始嚴厲調控房地產,世聯作為輕資產企業因缺乏凈資產支撐,以及現金流被開發商“拖款”,股價急劇下挫,我開始逐漸建立倉位,並用工資和房租收入定投,此過程持續近兩年;D.2013年6月初,我以最保守的“自由現金流倍數法”去對當時的世聯進行估值,建立瞭估值上的安全邊際;另外,世聯被“拖數”被解讀為利空,而我認為這是公司未來業績釋放的利好累積;再加上當時市場對樓市崩盤的噪聲不斷,總體而言,我認為市場對行業和企業發生瞭“雙重錯判”,形成瞭“好股好價”的難得機遇,由此我在6月抵押瞭一套房子進行加倉,原本打算定投式加倉,但碰上“錢荒”就快速加滿瞭;E.此後的一年多,屬於慢牛的節奏,世聯行在大漲小回我一直持有,直到2014年12月初,我認為世聯基本達到當前業績預期下的合理位置,開始考慮減持(同時選擇格力作為減持資金的配置標的);F.真正的減持從1月底開始,2月的整理平臺減持瞭一半,4月的平臺再減持1/4,剩下1/4倉位作為長期持有的底倉;G.在6/7/8月暴跌過程中,我在8月的反彈中開始加倉,並在後續下跌過程中持續加倉,直到彈盡糧絕,包括在9月的平臺上再次抵押房子進行加倉。這就是我投資世聯行的全過程。問:本次股災對您的影響大嗎?對您的投資體系和思維有沒有起什麼影響?6-7月份不少個股都出現無量跌停的情況,單一持股及融資還是危險的,請問對此您如何看待?張健平:對我而言,本次牛市是從2013年7月開始的,此後15個月是慢牛,接下來的9個月是瘋牛。在慢牛階段,我全倉世聯一個股票,並加瞭杠桿(抵押房產),在瘋牛階段,我逐漸減倉世聯行,並將一部分資金轉入相對穩健且落後的績優藍籌股格力電器上去。同時將另一部分資金轉移到相對落後的潛在成長股東方園林上去,維持藍籌股和成長股的動態平衡。這次股災我第一次親身經歷杠桿的威力,感受流動性突然消失時的反噬力量,也觀察瞭管理層對於新金融工具應用的不成熟的嘗試,以及出現問題後的修復能力手法等等——這都是收獲。對於單一持股並融資遇上無量跌停的風險,我的親身感受是:無論是單一持股亦或多股配置,都必須註意控制兩個方面:A.杠桿率;B.持倉個股的泡沫化程度。針對A,我把維持擔保比例一直控制在300%左右;針對B,我在世聯行的股價明顯泡沫化的過程中,逐漸減持並將倉位轉移到估值較低的績優藍籌股格力電器以及泡沫化程度不高的成長股東方園林上。另外,這一次股災除瞭出現很多個股無量跌停的流動性風險外,還有大量個股停牌所造成的流動性風險,比如我的東方園林,我采用的應對之策就是降低杠桿度,一度通過將格力電器清倉的方式歸還所有融資——當然,這裡也有著等抄底的念頭,隻是後來由於世聯行和東方園林的抵押折算率被大幅削減到20%,導致我無法在市場大幅下跌後抄底——維持擔保比例在500%以上,可用保證金已經為負。“我的牛市從2013年7月開始”問:您說自己的牛市是從2013年7月開始,怎麼理解?您的個股重倉如索羅斯所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正確的,為什麼不加大投入呢”?張健平:因為當時我全倉世聯行並加瞭杠桿(房產抵押貸款),而世聯行的股價是從2013年7月左右開始慢牛的,在此之前我隻是默默的定投,並在適當的時機加大投入。索羅斯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跟彼得林奇、巴菲特等投資大師,也是一樣的,就是當“市場先生”給你機會的時候,就要不斷地加大投入。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羅斯在其成為投資大師的道路上,都是通過極少數的投資案例獲得其投資生涯的絕大部分收益的。問:做投資以來,你覺得自己欠缺哪方面知識或能力?張健平:畢竟,投資不是純科學,更多的是一種“模糊正確”的藝術,所以它對於能力和知識的要求是永無止境的,而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永不停息的閱讀、思考、討論、寫作,以增加自己的“泛知識”。如果以我的目標——40歲成立自己的陽光私募——作為正式開始做投資的起點的話,目前急需補充的知識有兩個:A.企業商業模式和經營特征;B.人性的特征,特別是在杠桿的助推下所展現的市場行為。前者是因為目前經濟處於轉型期,各種新興企業帶著新的商業模式在快速的改造傳統經濟和企業,必須盡快把這些新的模式的優劣給弄明白;後者是因為層出不窮的創新金融工具最終是通過人性去影響市場走勢,懂得瞭人性的大方向,才可以在某些關鍵判斷上做到“模糊的正確”。“精選優秀標的,重倉長期持有”問:您覺得自己的投資風格偏向哪種?張健平:我的風格偏向於巴菲特在投資中期(1973-1993年)的風格,即從純價值的格雷厄姆階段進化為價值成長並重的階段。問:您如何篩選投資標的,如何持續的追蹤研究,維護自己的股票池的?張健平:我隻能從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選擇標的,包括曾經從事的IT、大宗商品、房地產和金融業,還有大眾消費品行業,這些是我的親身經歷,特別容易理解。在行業中選企業,共同特征是必須是細分子類中的最優秀者或者說從前三名中選標的。我相信強者恒強是大概率事件。追蹤研究,無非就是大量的閱讀、思考、討論和寫作,泛讀各種信息,與高水平的人討論,然後把自己的觀點持續的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我的股票池大約會維持40隻股票左右,特別優秀的企業會一直保留下來,即便其股價和估值都泡沫化瞭,我會等待更好的時機。而對於一些新的標的,一般通過閱讀研報和網上(比如雪球)討論尋找,先列入觀察名單,閱讀其年報和研報,理清思路後,再入圍跟蹤名單,然後再等待合適的機會。問:那麼如何去判斷個股的買點和賣點?您持股周期一般多長?張健平:在標的選擇上,我極為挑剔,一旦選中則長期重倉持有,當然這裡的“長期”必須有幾個限制:A.經濟大周期的起伏;B.行業和企業自身的變化;C.估值的泡沫化程度。買點,我堅持“模糊的正確”原則,買入一般在左側,隻要估值和經營層面上有一定的安全邊際,我就會買下底倉,然後逐漸加倉,如果股價繼續大幅下挫,我的加倉速度會加快,如果股價隻是區間波動,則定投式加倉。賣出,我也等到股價處於泡沫化階段時,分批賣出。由於我相信時間換空間的邏輯,特別是優質的成長股在這方面有速度優勢,所以我會在股價顯著超出合理水平——比如透支未來兩年的業績預期時,才開始逐漸減倉。“謹慎選股,分步驟增持”問:能否具體的講講您對投資標的倉位是如何分配的?張健平:一般來說,我的投資非常集中,重倉的部位都集中於三個以內的標的中,甚至集中於一個。對於我千挑萬選的優秀標的,我一般選擇在其估值合理而非低估的時候就開始建立底倉,比如4-5成;後續有幾個方向的變化:A.標的物繼續保持合理估值運行,那我會繼續慢慢定投;B.標的物的估值越來越有吸引力(或者經營平穩但股價下跌,或者經營上明顯的向好但沒有反映在股價上),那麼我就會快速的加大倉位;C.標的開始快速上漲,那麼我會將剩餘的資金投資到我選定的其它優秀標的物上。問:你是如何做資產配置的?張健平:大類資產上就是股票和房產,以及應對日常突發需要的現金流,沒有債券、理財。股票資產上就是低估值績優藍籌股和估值較高的優質成長股的動態平衡配置。自從投資理念成熟後,我的投資周期都比較長,即便股價和估值明顯的泡沫化,我也會留有底倉,因為我相信一個原則——任何一次短期泡沫都無法充分高估一隻優質成長股的長期價值。問:如何控制投資收益的回撤呢?什麼情況下會賣出?張健平:沒有專門的收益回撤控制或止損機制,並且我也為自己在未來的陽光私募定下一個規則:“不設止損條款!”我自己的重大資產參與其中,就是投資者的最好保障!賣出的原因隻有三個:A.估值過度泡沫化;B.企業的經營發生瞭質的不利改變;C.發現更加優秀而誘人的標的。在投資世聯行的案例中,在2011年底買入底倉後,其股價繼續下挫近40%,我的做法是繼續加倉;在2013年6月到2014年12月的慢牛過程中,股價曾經數次跌幅超過40%,我沒有進行任何操作;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後的泡沫化過程中,我依據股價對未來業績的透支程度逐步賣出,但留有底倉。問:您如何控制杠桿風險的?張健平:我利用兩種杠桿進行投資:房產抵押貸款和券商融資,前者的好處是本金可以一年或兩年後才歸還,而且利率較低,後者的優點是靈活,隨借隨還,且金額可以隨市值增長而增長。我控制融資風險的方法就是控制杠桿度,維持擔保比例保持在300%以上,隨市值變化動態調整融資額。今年上半年陸續減持世聯行,同時增持格力電器和東方園林。市場風險在6月來臨之時,我雖然大幅減持瞭格力電器以降低倉位(東方園林停牌),卻因為券商將世聯行和東方園林的抵押折算率從70%被降至20%,以致我的可用保證金由正轉負。在市場大幅調整後,即便我的維持擔保比例高達500%,我依然沒有可用保證金來抄底!我堅持認為,管理部門以及券商這種突襲式的抽取市場流動性的行為,是市場從正常調整變為崩盤的最直接因素,而非所謂的估值泡沫問題。從事後看,管理部門以及券商都有人被調查“惡意做空”,更令我相信這種行為也許並非源自於無知,而是有意而為之。問:您以後還會繼續融資做投入嗎?您覺得融資該註意什麼?如果做私募會怎麼做,不可能繼續單一持股及融資吧?張健平:融資隻是一種工具,我日後無論自己投資亦或發行陽光私募,都會繼續使用該工具,至少保留使用該工具的條款。當然,也必須有一個度的問題,經過這輪杠桿股災的案例教育後,我初步的想法是融資比例以30%封頂,這點還需要後續的思考。單一持股確實比較極端,但即便我日後成立陽光私募,也不會在條款中約束持股集中度,分散持股可以降低風險其實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也是管理人為瞭迎合大眾口味的一種妥協,我不會妥協。我對投資人的唯一承諾是,將我擁有的重大資產,投入到發行的產品中去,與大傢共擔風險。問:您當前的投資策略是怎樣的呢?張健平:我認為市場正在擺脫自去年9月到今年6月的杠桿牛熊市的影響,重新回到自2012年底開啟的經濟轉型慢牛格局中。市場的主角依然會是成長股和題材股,但經過瞭杠桿牛熊市的洗禮後,資金在選股持股會更加集中,也就是說泡沫會集中化,最終會形成類似於美國股市在20世紀70年代初以及90年代末的“漂亮50”行情。我的策略,當然就是要在成長股板塊中去偽存真,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找到屬於“漂亮50”的優質成長股,繼續重倉長期持有。另外,我會搭配股息率高的優質藍籌股並適度加杠桿,以實現優質藍籌股和優質成長股的倉位平衡。“少看盤,多看書思考”問:您如何平衡投資投資與工作、與傢庭之間的關系?張健平:我的投資工作相對簡單,無須盯盤,也沒有調研,沒有團隊,更多的時間花在獨自閱讀、網上討論、思考和寫作上,這使我可以大部分時間都三代同堂的生活在一起,並每年都出外旅遊三四次。正如芒格所言,巴菲特醒著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以及高質量的交流。正如巴菲特所言,當你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唯一可以詢問的對象就是鏡子中的自己。我的投資生活也是這樣過日子的。問:你覺得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投資者,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張健平:最大的挑戰還是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比如貪婪和恐懼,以更成熟的心態去面對“市場先生”的每日挑戰。問:您在克服貪婪和恐懼方面有什麼經驗或建議嗎?張健平:A.更少的看盤,更多的把時間花在看書、看研報、思考、討論和寫作上;B.遠離喧囂的市場,不參與對短期走勢的討論;C.像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那樣,保持穩定的生活節奏,最好能夠生活在相對慢節奏的環境中。其實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克服貪婪和恐懼,與你的生活方式有關,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思維方式。問:給球友推薦三本您覺得最值得推薦的書?張健平:所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以及股東大會問答記錄;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達莫達蘭的《估值:難點、解決方案及相關案例》問:結合您成為職業投資者後的感悟,能否簡要的說說您覺得投資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張健平:最重要的事情是不斷學習,通過閱讀、思考、討論、寫作,將零散的知識融合成完整的體系,隻有足夠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所突破(10000小時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