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和大傢聊“技術分析是幹嘛的”,大意是說“技術分析是用於理解價格運行的”.說完之後,還是有朋友說“技術分析是預測的標桿”,就是做預測的。所以,單拉一篇文章,和大傢聊一下“預測”.聊這個,是“講道理”,但是,道理這東西,是各有各的道理,而且,我們往往認為自己的道理更有道理。所以,這事,我們不必那麼認真,以閑聊為主,聊到哪算哪。技術分析的預測技術分析中,包含大量的預測。比如,根據道氏理論,熊市有三個大的過程,假設我們判斷“美股 處於第一階段”,很自然地,我們就能得出結論:美股後面還有第二和第三階段,要有持續的下跌。這就是預測。類似地,波段反彈不破前高,而且上漲力度很弱,我們也會給出判斷:會有新一輪下跌。這也是預測。但是,這種預測和普通人理解的預測不太一樣。大眾理解的預測,往往是神棍式的:大盤明天是漲是跌、這波行情能到多少點、哪一天是重要的時間窗口,等等。這種預測毫無意義。因為,市場是混沌的,任何方法能不可能持續準確地做出神棍式的預測。基於此,我個人是不認同江恩理論、三角洲理論等預測性的技術派別的。反過來,道氏理論或者我們的理論做的預測就是合理的。解釋這個,涉及到理論本身的意義。理論的誕生,源於人們整體性、系統性認識事物的需要。在基於歸納總結和邏輯推演得出理論之後,理論要對事物做出預測,並且據此判斷理論的有效性,在預測與事實出現偏差的情況下,要對理論做出合理的調整。因此,嚴肅的理論框架必然要對事物做預測。比如說,元素周期表被發現的時候,很多位列其中的元素並未被發現,我們可以根據元素周期表對這些元素的性質做預測,並且,據此判斷元素周期表的價值。道氏理論、纏論或者我們的理論,都是嚴肅的理論,所以,必然要去做這種預測,也必然可以使用這些預測指導自己的行為。當然,因為市場是混沌的,理論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預測也是概率性的。預測的普遍性當我說“嚴肅的理論必然要做預測”時,大傢就能猜想到瞭,宏觀分析、價值投資以及一切的市場理論,都會做預測。沒錯。根據事實改編的電影 《大空頭》向我們揭示瞭不同視角的宏觀分析做的相同預測:會發生次貸危機。其中,包括對經濟邏輯的推演、對債券的細致分析、對債務人的走訪和對從業者的瞭解,不同的投資者采用的具體方式不同,但是,目的隻有一個:讓自己的預測更準確。橋水基金在2007年初就預測會發生次貸危機,之後又預測瞭歐債危機,創始人瑞·達裡歐反復說“經濟就像一部機器”,他的意思是,我能做出準確的預測。價值投資就更是如此瞭,他們必須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否則,怎麼利用現金流折現模型計算企業的價值呢?所以,大傢都做預測,所有人都做預測。夫妻倆吃完飯,你刷碗,你刷碗,你刷不刷?不刷離婚!敢用離婚要挾,是因為TA預期,對方會退讓。既然大傢都在做預測,為什麼技術分析的預測那麼引人矚目呢?簡單說,代表一個群體的,往往不是這個群體的主流,而是最極端的那部分人。所以,穩健地使用技術分析盈利的人,往往不被重視;做出預測,並且不斷吹噓自己的成功率的人,才更引人矚目。比如說,有些股民可能不認識瑞·達裡歐,但是,認識李大霄。因果律大傢可能會問:既然你反復強調“市場是混沌的”,按照預測做交易,靠譜嗎?這包含兩個方面:一、我們為什麼需要預測;二、我們怎麼利用預測。首先聊第一個問題。我記得康德說過(沒查資料),人的思維中,有兩個東西是潛在的前提,一個是因果律;一個是時空觀。我們很難想象沒有原因、沒有後果的事物,正如我們很難想象不處於任何時間、也不處於任何空間的事物。凡事必有原因,也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後果。這句話未必對(實際上不對),但是,卻是我們的基本思維方式。找到一件事物的原因和結果,更能讓我們安心。所以,我們可以開個玩笑:有些時候,理論就是走夜路唱歌,壯膽用的。也就是說,哪怕它不靠譜,不能幫你賺錢,至少能為你壯膽,讓你避免心態問題。很多人問,你的理論我都懂瞭,為什麼到實盤還是懵,為什麼下單還是害怕?因為,你並沒有真的懂,更沒有據此形成你自己的理論框架。如果你形成瞭自己的市場理論,敢於對市場做預測,並且,敢於按照自己的預測做交易,敢於說“隻要有足夠的做單次數,我一定能賺錢”,你就不會有任何心態問題。關於這一點,和大傢聊一件早年的趣事。2009年之後,我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局面下:一、我有瞭自己完整的市場認知框架,非常明確地知道,長期按照這個框架做,一定能賺錢;二、我沒錢,經常需要從賬戶中取錢。但是,如果虧損期恰好需要取錢,導致盈虧倉位比小於1,那就麻煩瞭。所以,我當時需要做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預估大概什麼時候需要取錢,再預估這個時間段內能做多少單子,能不能確保盈利,可以,就用這個錢做;保證不瞭,就直接取出來,也不用非得等到時候。利用預測最後一個問題:怎麼利用預測做交易。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首先明確一個概念:預測的時間框架。簡單說,越是短期的行情,越可能沒有什麼原因,就這麼走出來瞭,所以我前面說,未必凡事必有其因、必有其果;越是長期的行情,越需要驅動力,因此,必然有原因,而且,必然是持續性的原因。比如說,次貸危機、歐債危機,如此重大的事情,不可能沒有原因的。所以,利用短期行情賺錢,比如,我們做技術分析、按照交易系統做交易,不可能百分之百,甚至,很難有很高的概率,因此,必須保證交易次數。隻有足夠的次數,才能戰勝概率。反過來,想賺長期的錢,比如說,2008年做空次貸、2009年末做空歐元,都必須找出原因,找到事件驅動的邏輯,按照清晰的條理分析各個因素的影響,得出最終的結論。同樣,現在的貴州茅臺能買進並且長期持有嗎?也需要對長期的現金流做預判。這時候,重要的就不是次數瞭(也很難保障次數),而是成功率。所以,框架和邏輯至關重要,理論一定要經得起考驗。最後,必須要鄭重強調:正經做交易的,沒有李大霄那樣的,做一個預測,然後,咬著牙說“必然如此”.比如說,價值投資者買瞭茅臺,就會跟蹤茅臺的經營和財務變化,並且據此調整自己的預期。這也和大眾的認知不一樣,因為,神棍式的預測總是“必然如此”的。所以,如果你看到誰做瞭預測,並且,沒有糾錯的機制,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那麼,你很可能遇到瞭神棍,而非嚴肅的交易者。波段操作基於上述討論的所有內容,我想,大傢能夠理解,為什麼我一直建議大傢做日線級別的波段操作。因為,它是技術分析能夠把握的最高級別的走勢。再高瞭,做趨勢、做長線,沒有對驅動力的認知是很困難的,我們很難判斷,究竟哪些波段的單子能夠發展為長線。再低瞭,就不適合上班族瞭。所以,“等一個波段下跌,不破前低波段低點,而且,力度比較小,買進,持有一個波段上漲”,是我認為的最適合普通人的操作方式。[ 拾 荒 網 10Huang.CN ] 你的炒股專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