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量下跌比放量下跌更慘烈

  筆者向來鄙視這樣的分析師,說什麼綠色的成交量就是大量出逃,紅色的成交量就是大量買進,這種隻看表面的邏輯是錯誤的,甚至是不經大腦的。我們知道股票有成交量,是一買一賣同時進行的,成交量大,既表示買的人多,也表示賣的人多,那麼就不能根據成交量的紅綠來判斷多空。事實上,空頭往往不一定要量的輔助,而多頭往往需要量的擴大,因此一般隻有放量上漲和縮量下跌兩種確定的行情,縮跌往往比放量跌更慘烈。

  成交量是投資者對股票走勢進行技術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技術分析理論中,價、量、時、空被稱作技術分析的四大要素。所謂技術分析就是利用過去和現在的成交量、成交價資料,以圖形分析和指標分析工具來解釋、預測未來的市場走勢。關於價和量的趨勢,一般來說,量是價的先行者。當量增時,價遲早會跟上來;當價升而量不增時,價遲早會跌下來。由此,市場形成一條公認的理論就是“價是虛的,而隻有量才是真實的”。可見,成交量在技術分析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那麼,投資者該如何正確理解和使用成交量來進行走勢分析呢?

  成交量的紅色和綠色借鑒意義不大

  日K線、周K線或月K線,都有紅色和綠色的區別。對應地,成交量也分為紅色和綠色。如果當天收市價比當天開盤價高,就顯示為紅色;反之,顯示為綠色就是當天收市價比當天開盤價低。因為如此,很多人一看到綠色的成交量放大就判斷主力出逃,看到紅色的成交量就認為主力進場。

  實際上,以此判斷,依據並不充分。下跌過程中成交放量,既說明有很多賣盤,也說明有很多買盤,隻是賣盤的力量更大。不過,這一現象並不意味著後市將延續長時間的跌勢。為方便大傢理解,我們以大盤為例,如2007年的“5·30”,市場出現連續重挫,雖然有洶湧的賣盤,但也有買盤進行瞭較為積極的承接,結果跌勢僅持續4個交易日便開始回升。相比之下,在2007年10月16日創出歷史高點6124點後的次日,大盤開始下跌,成交卻呈現逐日縮減的態勢。盡管下跌沒有放量,但仍形成瞭頂部。因為下跌過程中缺乏買盤承接,顯示資金對後市態度悲觀,所以保持觀望。由此可見,下跌縮量有時候比下跌放量更可怕。

  同理,紅色的成交量放大,也不應該被認為是主力進場的標志。如2008年7月9日和8月20日,當天大盤都放量拉長陽,但此後卻未能延續升勢。

  對於個股,情況也是一樣。放量上漲,或許機構在套現,中小投資者的買盤力量較強;而放量下跌,也可能是散戶在爭相出逃,機構在悄然吸納。換句話說,根據放大的成交量的紅色和綠色難以作出機構建倉或出貨的判斷,大傢隻能理性地定義:上漲放量或下跌放量,買盤、賣盤均較為積極。

  天量天價、地量地價的慣例較有效

  對於成交量在技術分析中的使用,投資者不應該隻關註某日的變化,應該將時間段延長,便能夠從中發現有價值的規律。建議大傢使用單月的日均成交金額,即以一段時間的成交變化來對市場走勢進行判斷。可以發現,天量天價、地量地價的慣例較為有效。

  仍以大盤為例,如2007年5月,兩市合計日均成交金額創出高達3000多億元的歷史最高水平,結果其後一度出現重挫,並進行瞭一個多月的震蕩調整。同年9月的日均成交金額近2500億元,結果次月創出歷史高點,其後便開始下挫。天量天價的特征明顯。相反,同年7月和11月的日均成交金額處於1500億元以下的水平,次月均出現上升行情,呈現地量地價的特征。而2008年8月的日均成交金額為500多億元,創下2006年12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9月份的前三周更下探至300多億元,基本具備形成大型底部的條件。

  歷史上連續三個月成交處於低迷狀態,後市出現時間長、空間大的升勢概率極大。如2003年的8月、9月、10月維持低迷交投,11月中旬便開始出現一波強勁升勢。2007年1月、2月、3月持續低迷,在3月下旬便開始向上突破,升勢一直持續至“5·30”。2008年2月、3月、4月連續三個月的日均成交維持低迷水平,5月便曾有過強勁升勢,但因地震災害而夭折。而6月、7月、8月、9月的日均成交金額連續處於1200億元以下的低迷水平,如果10月份能有效放大至1200億元以上,大盤則仍有上行空間。不過,如果放大至2500億元以上的水平,恐怕天量天價的慣例就要發揮作用瞭,則需警惕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