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築底過程如何完成最後一跌:縮量陰跌築底和放量急跌築底

  縮量陰跌築底還是放量急跌築底成交量的變化完全反映在供求關系上,而供需雙方的力量變化影響市場價格的波動。上一講:我們著重探討瞭成交量呈現地量時如何捕捉買入時機,實戰交易過程中,有時卻出現股價或大盤在下跌較長一段時間,突然放量加速大跌然後探底回升。這種地量之後突然增量下跌築底的過程,就引發不少市場投資者關於是縮下下跌築底呢?還是放量急跌才是築底的兩種觀點。

  不少投資者與筆者交流這個問題:到底是縮量下跌還是放量下跌好呢?

  成交量是真實反映市場買、賣雙方力量增減的變化。當股價或大盤行情從上升較長一段時間後開始下跌,這時成交量放大,股價或大盤行情下挫,反映市場拋售的力量加大,意味著市場持股者開始大量賣出,賣方勢力大於買方勢力,股價或大盤行情自然下跌。當股價反彈上揚時成交量卻不見放大,反而萎縮,反映買方力量介入不多,隻引發股價短暫上 揚,後市難以進一步推高股價,賣方眼見股價反彈無力又開始拋售,股價隨著賣方力量轉強而下跌,呈現明顯的價跌量增,價升量減的不良信號,意味股價呈大跌小升的下跌趨勢。任何高價位的增量下跌都可視為危險信號,反映市場大戶或主力開始出現大量賣出,市場開始由升轉跌演變中,下跌時成交量大幅萎縮,出現成交量一天比一天萎縮,交投一天比一天冷清,反映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市場普遍惜售,持幣者觀望居多,(由於下擋 缺乏主動性買盤承拉)市場稍有拋單湧出,股價就下跌,給人的印象是市場疲弱,不堪一擊。持股者持股信心就會受到打擊,持股者悲觀情緒就容易產生,特別是市場出現持續綿綿縮量陰跌時更加考驗市場的持股信心與勇氣,縮量陰跌往往下跌或回落調整時間比較長,賣方的能量逐步耗竭,這對性急的投資者來說是較大的打擊,因為性急的短線投資者往往被這種“鈍刀割肉”式的陰跌搞得無所適從,常常被套後割肉,不甘心一遇到反彈又買入,稍猶豫沒出手反結束後又下跌,造成第二次套牢,多次套牢之後割肉,對投資者的打擊是很大的。綿綿陰跌,對絕大多數短線買賣的投資者來說是很難適應,對絕大多數短線客來說:往往希望幹脆急跌,暴跌來代替縮量陰跌來得痛快。可惜影響市場變化的因素很多,行情很難按人們喜歡的方式來演變。 縱觀近十年股市實際走勢來看:每一次縮量陰跌創下地量時,可以90%以上確認大底形成。地量之後買入是很安全的, 為什麼有的投資者希望下跌末期放量急跌來抄底呢? 這情況情的前提條件是:股價或大盤已經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下跌,下跌的幅度也十分可觀,當股價經過大幅、較長時間下跌後,反映賣方力量逐步耗竭,成交量經過較長時間的遞減,過數天成交量突然放大下跌,引發買方積極入市吸納。這種下跌末期放量將再一 次刺激頭部放量下跌未拋售的持股者神經,令持股者擔憂新一輪的下跌開始,引發持股者恐慌加入拋售行列。這種異常情況的發生,投資者首先要保持冷靜,不必恐慌。大盤下跌末期的放量暴跌,往往引發管理層出臺利好,維護市場行情的穩定,滬市股市的底有10%左右是這樣形成的。股價下跌末期的放量意味著大戶或主力撤出,應視為不良信號,成交量放大同時意味著買入者的增加,從實踐經驗來看,主力介入某隻股票90%以上采取底部悄悄吸納的手法,很少放量急跌時來建倉大筆買入。下跌末期放量急跌,不必拋售是一項明智的做法。至於是否買入則視情況而定,若暴跌之後有利好出臺,應果斷介入為上策;若無利好出臺,隻宜少量資金介入搶反彈,短線操作。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地量出現意味著90%以上的抄底良機,下跌末期放量急跌築底必須要有利好出臺才會築底回升,投資者先觀察政策面、消息面變化而動才能趨利避害。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