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投資者的炒股優勢與選股策略

  目前,有一種說法,大意是歐美成熟的市場基本上都是機構投資者,個人是以委托機構理財的方式間接參與市場,而中國市場不成熟,個人投資者占瞭大頭。在目前這樣非常危險的市場環境中,個人投資者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要麼退出市場,要麼將資金委托專業投資機構。  聽著,挺像那麼回事,似乎有道理。畢竟,機構投資者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在信息獲取方面,具有非常強大的搜集數據能力;在研究能力方面,機構動輒幾十人的研究隊伍,經常到意向企業去調研,定量分析特別是建立模型的能力非常強大;在資金實力方面,機構覺得某個標的便宜,有多少可以吃多少,用巨大的資金實力成為市場價格的糾錯者(當然更多時候,機構也需要和個人一起等待市場慢慢的承認自己的錯誤)。  看到這些優勢,很多投資者都會說到,“我是一個散戶,我沒有辦法與機構相比”。其實,個人投資者本身有很多內在優勢,隻是很多人選擇瞭視而不見!如果充分加以利用,其投資業績不比專業機構差,甚至更加出色,而且還會超過市場的平均業績水平。而且,在實際投資中,專業投資機構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聰明和成功。  誠如彼得林奇所說:“動用你3%的智力,你會比專傢更出色”。 一個聰明的投資者要善於利用自身的優勢,避免自己的弱點,這樣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投資效果。如果個人投資者形成瞭有效的投資盈利模式,那麼優勢相對更加明顯。  1、靈活  機構投資者的倉位是有嚴格限制的,比如即便極度看好某隻股票,也可能無限制的買入;不管是否看清楚要大跌,都必須持有相當比例的股票,不能空倉,很難做到遠離市場。而個人投資者則不受限,想買多少就買多少,隻要自己有足夠的資金,完全可以下重註。持有標的符合賣出條件,想賣多少就賣多少,空倉與否完全是決定於你自己,完全可以做到遠離市場。  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大的機構投資者,從發現股票到買入,需要一系列的流程,在經過這樣那些的風險評估後,很多優秀的公司可能股價已經飛上天瞭,估值高高掛起,短期買入的風險急劇放大。而個人投資者,完全可以做到從研究構建股票池到買入的快速反應。賣出股票亦如此。  2、專註  一次在聚會上,比爾蓋茨的父親問巴菲特他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巴菲特說是專註,反過來問比爾蓋茨的最大的什麼,蓋茨的回答也是專註。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除瞭8小時工作之外,有大把大把的閑散時間可以很專註研究幾隻股票。  雖然機構投資者有龐大的研究團隊,但是他們的精力被分散在幾百傢或者更多的公司身上,而且資金量都是幾十億,甚至百億級的規模,不可能像個人投資者一樣,三五隻股票就足夠持有瞭,這也導致瞭他們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瞭沒有仔細研究的藍子裡。  而且,他們對單個公司的研究並不見得比個人投資者深入。很多基金,特別是成熟市場的共同基金、養老和捐贈基金,低於某一市值或者某一價格的公司是不能購買的,也就是說它們研究的范圍並不是全覆蓋,對於沒有覆蓋到公司,常常會出現個人投資者研究比機構還深刻、還透徹,一旦哪天機構研究覆蓋到該公司,機構的研究人員反而還會向個人投資者征集研究報告呢。並且當優秀的小公司市值還小時,各類大型基金受限於其規章,不能夠買,等小公司快速發展成長,這些機構被其過去的成績和未來的前景鼓舞,開始大量買進,反而是給過去買進去的個人投資者抬轎子。  3、定性分析  機構投資者擁有諸多分析師,擁有非常強大的搜集數據,建立模型的能力,在定量分析上,大多數個人投資者,難以競爭過他們。  但在定性上,機構投資者是吸納眾人的意見對投資標的下判斷。在對一個標的做定性判斷時,眾人做決策的質量並不一定高於個人。如果一個有自己成熟投資體系的投資者,基於自己的分析和邏輯推斷,在對投資標的的定性判斷上,其正確的可能性遠大於機構,雖然估值上是劣勢,但多一點謹慎,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安全邊際,是可以適當彌補的。要知道,定性是方向,更加重要。  4、長期持有  這是個人投資者的真正優勢之所在。  對於機構來說,每年甚至每半年、每個季度都有業績評比,有非常大的考核和排位壓力。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把自己的業績做好,機制決定瞭他們不可能堅持自己的長期投資理念,因為還沒有等他的長期投資理念發揮作用,可能他們已經下課瞭。所以,機構必須在短期內拿出好的業績,這樣才能在各式各樣折評比中占有優勢。因為有些“難言之隱”,機構投資者慢慢地成瞭市場交易者,追漲殺跌不亦樂乎,很多時候更像個擁有巨額資金的大散戶。  反觀個人投資者,不需要向誰去交待,不用去評比,隻需對自己的資金負責,所以可以長時間的持有一個企業,來驗證自己的判斷。  需要說明的是,文中的機構投資都是指大型機構。目前,現在很多私募,剛剛起步時,資金量並不是很大,其相對大型機構來說,會更靈活性。  「拾荒網|10Huang.CN」精誠收集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