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評級推薦的可信度如何?

以前,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傢左曉蕾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舉辦的金融論壇上,批評瞭當下的證券分析師"不講實話"的現象。關於賣方研究所的獨立性問題,早已是業內共識的"潛規則".對於媒體而言,也常常會遇到對研究報告的質疑問題,比如研究報告評級的可信度。經常有投資者詢問,我們給出的推薦評級的股票是否一定會漲,而我們自己內部也會有這樣的困惑,盡管我們一向推薦的是中金、申萬等賣方研究所的報告,但是即使是多傢賣方研究員幾乎一致的評級下,仍然有不少股票免不瞭下一周出現大幅下跌的現象,如此,給我們提出來的問題是,研究報告的價值何在?應當如何看待研究報告的具體價值?很多研究報告往往存在著時機不準問題。比較典型的例子是航空動力,在2009年1月初,該股價格還在10元附近,不僅該公司股票不為市場所重視,有關公司的研究報告也幾乎沒有。但自該股在1月份創下瞭54.3%的漲幅之後,研究報告逐漸多起來,不少研究報告甚至是在公司年報出來之後才開始推薦公司,給予的目標價位均在16元左右,隨後該股到達該目標位之後持續上漲,仍然有部分研究員敢冒風險推薦該股,可是推薦過程中卻不再給予評級。而與此同時,不少研究報告在推出之後,股價就開始走低,研究報告反而成為市場的滯後和反向指標。關於研究員評級的可靠程度,華爾街就早有論證。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前,不少華爾街機構都給房利美和房貸美很吸引人的評級,這一點也從側面反映瞭華爾街在推薦股票買賣評級方面並沒有特別之處。研究評級主要基於目標價位與實際價位的考慮。但是根據美國斯德哥爾摩大學對一些分析師對20支股票一個月的股價預測,得到的結論是,預測的正確率隻有40%.分析師預測股價的失誤概率如此之大,最基本的原因在於研究過程不夠客觀。首先,總體來講,除瞭在經濟衰退時期,一半分析師都不願給出盈利下降的預測。究其原因:一方面如果給出過於樂觀的預測,對分析師來講,不會產生什麼不良結果,但如果給出負面預測,產生反應會比較棘手。另一方面,分析師一開始就選擇自己偏愛的公司進行覆蓋,這樣的客觀性就已經打瞭折扣。其次,如果市場果然驗證分析師出現錯誤預測,那麼不少分析師就會建立相應模型以迎合市場表現。DCF模型中隻需要改變簡單的參數就能簡單的證明股價。這裡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時間在流動性泛濫推動下的市場上漲在超出研究所的預測點位之後,不少研究報告鋪天蓋地而來,大概內容均是從基本面回暖來驗證市場運行點位的可行性。此外,還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研究報告往往是在股價拉動後出具,缺少前瞻性的研究。一個流行的笑話是,某隻股票的進場順序往往先是私募考察後內部買入,之後股價抬升,研究員出具報告,最後是基金公司買入。這也是為何研究員出具報告時往往股票的主升浪已經過去的原因。對於散戶投資者而言,通常十分關註分析師的預測,一項失準的預測將產生嚴重的後果。一位紐約獨立研究機構的總裁坦言,如果你推介一支買入評級的股票並給出目標價,這會成為散戶心目中的一個裡程碑,甚至被視為股價表現的保證。而對於機構投資者更加成熟,他們更加依賴基本面以及量化分析,對目標價避而不談。因此,研究報告的準確度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還是相當重要的。就目前來看,市場給予研究報告的態度是十分寬容的,不少研究員報告給予的目標價位是6個月的,甚至還會給出兩年的目標價位。如果股價超過瞭目標價位,就提升估值水平或者幹脆不再推出報告,如果股價達不到該目標價位,則可以以投資期限作為理由。我們認為,賣方研究,雖然他的預測能力倍受質疑,但他的價值在於研究的深度和新信息的發掘。盡管我們看到大多數分析報告對於數據的解讀十分粗淺和雷同,但是我們依然在盡量的篩選出一些足夠詳實的研究報告。那麼對於分析師而言,我們也真心的希望他們著重去分析現狀,以及它對未來所產生的影響,而不是為投資者提出帶有欺騙性的目標價格,盡量的為投資者遴選出一些真正有意義的研究報告。「拾 荒 網|10Huang.CN」你的炒股專傢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