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牛熊興衰之六道輪回(6)

中國股市牛熊興衰之六道輪回(6),拾荒網

第六次牛市

2005 年6 月6 日的998.23 點至2007 年10 月16 日的6124.04 點,漲幅514%。

2005 年5 月,不亞於資本市場再造的股權分置改革破冰,打響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券商綜合治理、證券法制建設等一系列改革的發令槍。
股權分置改革是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的大事,它必定有利於股市的健康發展,從短期看,通過實施股權分置改革,有利於降低股票的PE、PB 等估值水平,有利於提升投資需求。從中長期看,客觀上隨著部分非流通股可以逐步上市流通,將增加市場的供給壓力,不利於股市的上漲。但是如果動態來看,隨著股市的轉暖,新增的流通市值則可以滿足投資者的流動性需求。而股權分置改革的深層次影響更在於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掃除障礙,促進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流通股東和非流通股東的利益一致性使上市公司大股東有動力將優質資產註入、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因此,股權分置改革與股市的關系形成瞭良性互動的關系。
2005 年4 月29 日,中國證監會發佈《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按照“統一組織、分散決策”的工作思路和“試點先行、協調推進、分步解決”的操作步驟,正式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五一”節剛過,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4 傢企業即被確定為首批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在爭論中起航,爭論聲擾亂著本不穩定的市場預期。就在證監會宣佈啟動第二批試點後不久,6 月6 日上午11 點03 分,上證指數跌破千點,最低探至998.23 點,創下8 年多市場的新低。市場考驗著決策層的勇氣與智慧,穩定壓倒一切,改革一定要在市場穩定的基礎上有序推進。緊接著,下調股息紅利稅,允許控股股東增持流通股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在出臺的這一系列利好政策中,已不再是證監會一傢的獨唱,其涉及的管理部門包括央行、財政部、國傢稅務總局和證監會等國務院相關部委。 開工沒有回頭箭,合力助推證券市場走出困境已是一項重要戰略決策,這顯然向市場傳達出一個非常積極的政策信號。
2005 年07 月13 日,管理層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中,有一招特別引人註目:根據企業自主投資的相關規定,將取消政府對國有企業投資股市的限制性規定。在此之前,國企入市經歷兩起兩落,以往伴隨著國企入市開禁,每次股市都會出現一波大牛市,此次國有資金入市重新“開閘放行”,更新瞭一些大型企業集團的觀念,從增持控股上市公司的股票開始,使大型企業集團的資金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重回股市,對股市資金面和心理面將形成積極作用。
2006 年1 月1 日,新《證券法》正式實施,取消瞭原來的“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控股的企業不得炒作上市交易的股票”禁令,規定“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控股的企業買賣上市交易的股票,必須遵守國傢有關規定”。這實際上將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控股的企業是否允許買賣股票的問題,留給國資監管機構定奪。另外,這一修改也被市場認為是給國企資金入市松綁的信號。2006 年11 月15 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出通知,要求中央企業規范股票投資業務的運作和管理,設立專門機構進行專業化操作,嚴格禁止以個人名義或個人賬戶買賣股票;清理和規范委托理財業務,對委托機構經營狀況已經惡化或存在惡化跡象的,要積極采取措施進行資產保全或追收。國資委對央企股票投資態度出現微妙變化,從原先的全面清理轉變為強調規范。此前一直不很起眼的大型國企股市投資力度逐漸加大,這些通過財務公司或投資公司等介入股市的資金,成為股市一支不容輕視的新軍。與股改幾乎同步進行的是匯改,2005 年7 月21 日當晚7 點,央行宣佈人民幣匯率制度不再釘住美元,而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從此人民幣告別長達10 年的“固定匯率體制,進入瞭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並確定瞭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取向。在“股改”和“匯改”的“雙改”驅動下,A 股成為全球最引人矚目的市場。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05 年到07 年國內經濟延續瞭之前的高速增長,GDP 增速和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在07 年達到瞭這一輪經濟周期的頂峰。經歷瞭多年的經濟增長,我國居民財富得到很大積累,反映為居民儲蓄規模的持續增加,同時,在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貨幣的流動性十分充足,表現為M1、M2 的高增長率,以及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帶來的國際熱錢的持續流入。在這種情況下,流動性過剩必然推動投資品資產價格的上漲。對於A 股市場來講,既有上市公司業績改善帶來的投資價值驅動,又有旺盛投資資金的需求支持,因此持續時期較長的一輪牛市的周期中。在流動性泛濫的推動下,一路高歌猛進,財富效應開始顯現,A 股史上最大規模的儲蓄大搬傢上演,直到股指於2007 年10 月16 日創出6124 點的歷史高點。中國加入WTO 之後,參與國際分工程度加深,國內對於資源品的巨大需求不斷推升大宗商品的價格,使得該板塊成為牛市最大的受益者;同時央企的資產註入、整體上市,券商的借殼上市等都上演瞭一個個股市神話。

第六次熊市

2007 年10 月16 日的6124.04 點到2008 年的10 月28 日的1664.93 點,跌幅73%。

在市場持續上行的過程中,估值過高的泡沫風險已經在積累,宏觀調控的政策開始向壓制通脹、抑制資產價格泡沫的方向轉變,而市場的一些負面因素也開始出現,比如高企的交易稅負、限售解禁股的擴容壓力。這些因素的積累使市場遊走在泡沫崩潰的邊緣,隻是在流動性依然充沛的支撐之下,勉強維持短期強勢。在07 年的“5.30”之前,資金推動型的特征體現在一些缺乏基本面支撐的中小市值個股的炒作上,當印花稅上調刺穿瞭小盤股的泡沫之後,流動性便湧向瞭基金,進而造成瞭藍籌股的泡沫。同時超級大盤股的發行上市正在吞噬著市場的流動性,而且限售股的解禁也開始初露端倪,市場的供求關系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
07 年1 月25 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全國國資工作會議上,嚴厲表示,對於國有企業炒股,應該高度防患風險。他同時表示,國資委將建立一套跟蹤系統,對進入股票市場的國企資本進行監控。同樣的,在2007 年初期社保對於股市泡沫開始擔憂,傳達出的信號是不看好股市後期走勢。這意味著掌握市場話語權的主流投資人開始淡出市場。

宏觀經濟層面上,中國加入WTO 之後,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深化,這加大瞭國內對資源的需求,推動瞭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隨後造成通脹高企,原材料成本壓力不斷吞噬著企業的利潤空間,同時投資收益對利潤的貢獻漸漸成為負擔,上市公司的利潤高增長的局面很難維持。管理層為瞭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控制通貨膨脹,調控政策的方向在向緊縮靠攏。2007 年12 月5 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從過去提出的“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一個“防止”到兩個“防止”。同時明確提出,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已實施10 年之久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從緊的貨幣政策”。政策的累計效應收緊瞭市場的流動性,在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存款利率之後,市場最終不堪重負。
從6000 點下跌到3000 點的階段,可以理解為市場因素造成的下跌,主要是高估值、限售股解禁壓力、交易成本高;從3000 點開始的下跌,更多的是來自經濟因素,最主要的是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升級,經濟下行的風險進一步增大,世界各國疲弱的經濟數據進一步驗證瞭投資人對於經濟減速的共識,實體經濟的周期調整加大瞭投資人的悲觀預期,市場的流動性風險集中釋放放大瞭經濟下滑的影響程度,致使市場在短期內快速持續下跌。

在市場持續下行後,管理層開始對市場進行政策上的扶持,2008 年4 月24 日,降低瞭印花稅,造成瞭短期的井噴行情,但是在經濟的下行周期愈發明朗之後,加上5.12 汶川地震的發生,進一步加大瞭投資人對於企業盈利下滑的擔憂,這種擔憂最終反映為市場的繼續下跌。為瞭避免經濟出現大副下滑,中央決策層在08 年8 月將“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調整為 “保持經濟平穩較
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在中國經濟有所降溫的背景下,宏觀調控的任務和手段及時、靈活地予以調整,顯示瞭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和駕馭更加成熟和自信。宏觀調控政策的基調落到瞭“保增長”之上,一方面反映出經濟增速下滑的嚴峻形勢,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層希望通過保持經濟的穩定來實現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之後,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紛紛出臺。從2008 年9 月19 日出臺印花稅單邊征收、匯金公司購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國資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購上市公司股份三大利好;到2008 年11 月5 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國十條”政策力度之大,涉及范圍之廣,都是規模空前的,在政策的持續刺激下,投資人的悲觀預期有所好轉,連續降息造成的累積效應使市場的流動性漸漸復蘇,這些因素使市場啟穩反彈。但是在實體經濟出現明顯的景氣回升之前,市場還不具備擺脫熊市、進入新一輪牛市的條件。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股價跌破凈資產的股票,這或許預示著我們的市場經過瞭持續下跌之後,正在進入長期投資價值湧現的階段。拾荒網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