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機動地采取跟隨這些大資金、大主流方向的基本分析,再加必要的技術分析手段,兩者相輔相成才有加大勝數的可能。
一直覺得技術分析就像是無林高手所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的套路一樣,是一種應該懂得的基本常識而已,也像是象棋裡的“象走田,馬走日,士支對角”的規則。
技術分析中的種種理論依據都隻不過是建立在前人曾經試探過的一些經驗總結上。但是,到實際的運用中,就不會那樣百試百靈,在現在的市場環境裡,哪怕有50%的勝算都未必。就和真空中羽毛會像石頭一樣垂直快速下墜、但在氣流變幻的環境中卻無法預測軌跡一樣,股市紛繁復雜的環境會讓技術分析這根羽毛飄到不知道什麼地方去。更何況不少大主力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刻意做盤做指數,畫K線非常嫻熟,往往看似漂亮的突破K線(圖形),第二天卻直線破位,叫吃技術飯的跟盤人士深套割肉甚至傷筋動骨;而那些接連破位仿佛要天踏地陷的股票,往往在你止損離場觀望的瞬間迅速暴漲如虹。
不否認市場中確實存在著技術分析高手,但是也不要忘記,《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作者利文斯頓、《華爾街45年》的作者江恩——技術分析的頂尖人物,曾經叱吒風雲,但最後都落到瞭相當淒涼的境地。
曾經有很多人指出過技術分析在邏輯上的不可靠:技術分析所有的預測都來自於對歷史數據的考察,其理論基礎是,市場本身是有效的,所有的信息已經反應在價格中,因此,隻需要對市場價格本身作出研判,就可以推斷未來的走勢。
有效市場理論在實證中受到瞭嚴峻考驗,統計數據直接否定瞭完全有效模型,但是對於半有效模型還存在爭議。因為統計數據還顯示,過去走勢和未來走勢之間的確並不是完全的隨機漫步,它們之間還存在著某種微妙的關聯——而這正好是技術分析希望打開的寶庫之門,於是,誕生瞭各種各樣的技術分析流派:波浪、時間周期、神奇數字、甚至晦澀難懂的混沌。
對此,巴菲特做瞭如下總結:“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到市場隻是經常有效而已,並不像有效市場理論的支持者們所認為的總是有效。這兩種觀點之間的差別就像白天和黑夜之間的差別。”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則認為,“金融分析師的工作是介於數學傢和演講傢之間的那麼一種角色。”
要知道,這些爭論大多數都是建立在發展瞭200多年的美國市場的數據基礎上的,而對於僅僅隻有如此短暫歷史的A股市場來說,誕生之初的混亂還遠遠沒有過去,市場的有效程度可想而知。2001年,威廉指標的創始人——拉瑞·威廉姆斯來中國訪問,並現場演示他的交易技巧,雖然大傢都很希望看到他在A股上玩一把,但是他最終還是沒有下手,而是做瞭一次驚險的標普指數交易。至於原因,他沒有說,大傢自己猜。
雖然從理論上看,在A股市場的前十年中,市場的混亂程度足以動搖技術分析存在的根本。但奇怪的是,這恰恰是技術分析在市場中最大行其道的階段,而且不少人通過它賺瞭錢。作為典型案例,漲停板敢死隊也歸於此列。
一種解釋是,技術分析本身具有“自我證明”的特性,也就是說,有越多的人采用相同的方法來預測市場,共同行為下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力就越大,實際結果與預測也就越接近。比如,很多人通過K線圖發現某隻股票在10元處是一個重要支撐位,於是在接近10元的地方買入,結果股價果然就會在此反彈。但還有一點會讓你一輩子都知道痛,那就是不幸遇到某個主力,他恰恰就利用大眾看準某個技術位置的價格來搶反彈,索性將計就計全部把籌碼砸給你,實現瞭勝利大逃亡。
凱恩斯用“選美理論”來概括這種現象——在選美比賽中,評委們作出評判的標準,不是選出他本人認為應該獲勝的選手,而是選出他認為別人也會選出的選手。這十分符合漲停板敢死隊的邏輯:既然有人認為這個股票應該漲停,那我就先把它推到漲停。
上海證券交易所實驗室的統計也證明瞭這一點,他們發現,在股價越是接近漲停板的時候,價格上漲的速度越快,就好像漲停板上裝著一個磁鐵,你離它越近,吸力就越大。這說明,在越是接近漲停板的時候,跟風的人越多。
如果市場中存在足夠多的理性交易者,那麼他們高拋低吸的套利行為將能夠抵消追漲殺跌者帶來的影響。但是,在2000年以前,沒有基金,沒有保險公司,在以散戶為基礎的A股市場裡,追漲殺跌的人顯然占據瞭絕大多數。而相對現在來說,已經逐步進入大資金大機構的對搏階段,所謂單靠幾張圖表,幾個技術K線形態來行走江湖,可能會在他們的龐大資金優勢面前變得蒼白無力,一旦遇到大小非猛虎解禁出籠,以往的成本線評判法則勢必會不堪一擊。
如果靈活機動地采取跟隨這些大資金、大主流方向的基本分析,再加必要的技術分析手段兩者相輔相成才有加大勝數的可能。「 拾 荒 網| 10Huang.CN 」,你的炒股專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