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諺雲:“老股民怕漲,新股民怕跌。”原因在於,老股民都曾經歷過熊市,熊市的陰霾揮之不去,持股容易患得患失,導致踏空的概率較大,因此老股民怕漲;而新股民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高位追漲,遇上牛市,往往是新股民的勝算大於老股民。今年年初A股市場具備估值安全邊際之際,股指卻步履蹣跚,就是因為當時市場缺乏新股民入市提供的增量資金。而現在A股市場到瞭估值的高腰,股指反而漲勢洶湧,這要歸功於大量後知後覺的新股民開始入市,指數基金從年初的滯銷到目前的暢銷就可見一斑。
此外,在新股民踴躍入市的過程中,熱門股的走勢總是一浪高過一浪,因為選擇股票有時就像選購商品,熱門股就好比高知名度品牌,每一波牛市皆如此,1997年的傢電股,2001年的科網股,2007年的金融股,現在則是資源股,但是彼得.林奇卻對“熱門股”不感冒:“如果說有一種股票我避而不買的話,它一定是最熱門行業中最熱門的股票,這種股票受到大傢最廣泛的關註,投資者上下班途中在汽車上或在火車上都會聽到人們談論這種股票,一般人往往禁不住這種強大的社會壓力就買入瞭這種股票。”愛慕虛榮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反映在投資中就是從眾選擇“熱門股”。但事實上,每一輪牛市結束之後,“熱門股”令人愛得越深,也痛得越深,四川長虹、綜藝股份、中國平安(61.99,-0.08,-0.13%)就是三次牛市過後遺留下的典型案例,因此,投資者在“熱門股”滾燙之時謹防灼傷。
與“熱門股”相對應的是“冷門股”,當股指迭創新高之際,“冷門股”可能迭創新低,別看現在資源股熱得發燙,10年前有色金屬行業多虧損股,煤炭行業多微利股,兩者基本屬於“冷門股”之列。典型的個股案例如1998年上市的滬東重機,在1999年至2001年的牛市中由於業績虧損戴上瞭ST的帽子,結果股價一浪低於一浪,淪為最冷的“冷門股”之一,當時肯定不曾有人預料到滬東重機數年後將鳳凰涅槃為300元的中國船舶。滬東重機並非個案,如果將各個時期的“冷門股”進行統計分析,您就會發現,“冷門股”最終的表現遠遠優於“熱門股”。
根據“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逆向思維策略,現在投資者與其羨慕“熱門股”,不如潛心研究冷門行業的基本面。例如傢電股從10年前的“熱門”淪為現在的“冷門”,股價一浪低於一浪,本次“傢電下鄉”政策力度甚至強於“汽車下鄉”,但傢電股的表現遠不及汽車股活躍,傢電行業冬眠得太久,可能令投資者遺忘瞭。此時不妨關註一下誰將在“傢電下鄉”和“以舊換新”補貼政策中獲益,由於傢電品牌越來越集中,受益於此傳統傢電產品的毛利率已經高於整車制造和IT通訊產品,這些基本面因素的變化仍被投資者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