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感悟:克服慣性思維

投資和投機這對孿生兄弟,在國際投資界已經被使用多年,從來沒有褒貶之分,但在中國,這兩個詞可有著天壤之別的待遇。

投資是一個神聖的光環。許多人都言必稱“投資者”,或者“價值投資者”,但實際上有幾個人真正懂得投資的真諦,誰能真正做到價值投資?有些人可能認為,選好股票就可以長期持股,就可以睡大覺瞭。這種想法很可能產生致命的危害。

基金經理可能都有這個感受:虧錢的股票一般都是心中沒底的股票,在走勢不好的時候大傢都會敢於止損。而虧大錢的股票卻往往是很熟悉的所謂“白馬股”或“好股票”。福耀玻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2002年開始,福耀玻璃多麼的風光,大盤暴跌它獨漲,還創出歷史新高,一個全球化的故事吸引瞭不少人參與其中,而2004年4月之後,其股價一蹶不振,全球化的故事已經失去吸引力。在下跌過程中,許多投資者還抱著所謂“價值投資、長期持股”的思維,一直持有“好股票”,不舍得出手,從10元忍到5元,損失慘重。這種投資其實已經是相當的非理性。

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謬誤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人類的思維慣性。

對於“白馬股”,有許多人將它們列入重倉股名單,因為這類股票的優點很容易被大傢所接受,一般投資者也很容易被說服。但是,如果要改變一個已有的根深蒂固的認識,也就是要否定自己,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市場千變萬化,讓我們疲憊不堪。“到哪座山,唱哪首歌”,不同的股票、不同的投資階段,如果沒有相應的投資策略,沒有與市場變化相適應的思想變化,隻會在痛苦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市場的變化,有兩個方面:一是公司的基本面可能出現瞭變化,未來的增長前景模糊,出現瞭通常所說的“業績風險”;二是市場對公司的判斷出現瞭變化,市場投資者對公司的定價出現瞭調整,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估值風險”。現在的投資者,對於前一種風險認識比較深刻,也比較好處理,因為和數字博弈容易取勝。但對於後一種風險,投資者一般盡量采取回避的態度,因為這是在和市場博弈,市場又是難以琢磨的。現實中,科班出身的基金經理都有這個偏向。

我不否認,如果股票選得正確,從長期投資業績的角度,投資者可能取得超越市場的業績。但對於中國共同基金的具體情況來講,殘酷的市場可能讓你看不到“最後革命勝利的那一天”。一方面,在機會成本上,基金經理承受不瞭,許多股票一調就是兩三年,把大量倉位放在無效和負效資產上,機會成本很大。另一方面,基金經理可能面臨很多外部壓力,比如排名、內部風險控制、領導等,這些因素隨時都有可能讓基金經理做出非理智的斬倉行為。善始不能善終。

所以,作為買方研究員的基金公司研究員,肩負著兩個重任,一是深入把握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二是準確把握市場的態度變化。後面這一點,有志成為基金經理的研究員,還需要在工作中刻意地培養和鍛煉這種市場感覺。作為基金經理的耳目,研究員要傾聽市場的聲音,從交流中和外部報告中分析市場的主流觀點,掌握市場對公司的最新看法和對公司的最新關註點,確定市場所在的階段。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